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物流这一领域。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物流。在物流概念中,“物”指的是那些具有物质实体并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物质资料,“流”则是一种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我们称之为“位移”。这个位移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小范围位移。“物”和“流”的组合建立于自然运动基础上,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式。物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质与运动的结合,更在于它在军事、经济、社会背景下的特定组合。它旨在满足军事、经济、社会的需求,观察物的运输从这些角度出发。
接下来,我们来对物流进行详细的划分。由于物流对象的多样性,物流目的的不同以及物流范围、范畴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宏观物流关注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角度,研究物流的总体构成以及物流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涉及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而微观物流则更侧重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公司具体的、实际的物流活动。还有社会物流、公司物流、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一般物流以及特殊物流等多种类型。
我们必须了解物流的系统及要素。物流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这些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总体合理化的功能。物流系统具有输入、转换及输出三大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使系统与社会环境进行交换,而转换则是这个系统的独特功能。物流系统的特点在于其地域和时间跨度大,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物流系统结构要素间存在“背反”现象,处理时须谨慎,以免出现系统总体恶化的结果。物流系统的目标包括服务目标、快速及时目标、节约目标、规模优化目标和库存调节目标。
我们还需要探讨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后到达用户的过程,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链”。物流活动受到供应链的制约,供应链管理旨在将物流和公司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供应链有四个关键要点:它是一个单向过程;链中各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在于全局的战略规划。倘若只依赖部分环节的信息,可能会导致计划失真,因为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中,我们不应将库存视为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手段,而应将其视为供应链平衡的机制。库存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不同链节上的独特视角。
供应链管理采用了一系列新颖的管理方法,如总体综合方法替代接口的方式,寻找最薄弱环节的解决方案以实现总体平衡,简化供应链以防止信号堆积放大,以及运用经济控制论达成精准控制。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虽强调公司需要全面把控供应链,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环节都必须由公司亲自操作。在妥善管理的前提下,利用外部力量进行部分环节的操作也是合理且常见的。
生产物流是指从原材料、燃料、外构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最终产出成品的过程。这其中,物料以在制品的形态在公司内部流转,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向另一个生产单位。生产物流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科学规划、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和信息流。
物流技术作为物资输送技术的一部分,不同于生产技术。生产技术致力于生产某种产品,为社会提供物质性产品;而物流技术则专注于如何将生产出的物资进行移送和储存,为社会提供无形服务。换句话说,物流技术的作用是将物资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
当我们谈论物流时,常提及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物流属于宏观范畴;从公司经营的角度看,则属于微观物流。宏观物流关注国家、地区等大范围内的物流操作问题,而微观物流则关注各流通主体如制造商、流通业者和运输公司如何具体操作物流。消费者所关心的商品如何送到各家各户,同样属于微观物流的范畴。这种分类并非总是清晰,因为流通路径和商品问题既可能是宏观问题也可能是微观问题。有时使用“半宏观”的说法来模糊界限。宏观物流着眼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物流;微观物流则从公司经营的角度考虑;半宏观则关注整体的商品和商业物流路径以及物流成本在商品价格中的占比等问题。从物流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些观点时我们会发现准确计算物流成本也是一项挑战无论是宏观、微观还是半宏观的物流领域都存在这一难题。最后要强调的是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它关乎着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不仅仅是买卖消费和生产而是包含了物流在内的更为广泛的活动这也是经济的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让人们为了生活而从事各种必要活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物流的重要性。在经济的大潮中,商品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流通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流通之中,物流作为经济要素的核心组成部分,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物流,商品无法从生产地顺利到达消费者手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链条便会断裂。
我们常提到的经济三大领域——生产、流通和消费,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而在这其中,物流作为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商流共同构成了流通的两大核心功能。商流主要负责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从生产方到销售方,再到消费者;而物流则关注商品实体的移动,包括运输、配送、保管等一系列活动。
除了这些核心功能外,物流还包括许多辅助性活动,如信息、金融及其他服务。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物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繁荣,国际物流在物流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活动,是现代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拆除和新的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物流出现了新的情况,其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后勤学(Logistics)在经济界的应用是二战后才开始兴起的。虽然它起初被用来替代实物分销(Physical distribution),但其内涵已经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后勤学的思想具有战略性,是公司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利益的手段。后勤网络的基本实体要素包括原料产地、制造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等,其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客户服务到废弃物处理的各个方面。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源于日本,是对物流潜力和效益的描述。物流不再是成本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盈利因素。这意味着物流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物流,都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支撑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待物流,认识到其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来看,跨国公司的崛起势头迅猛。这些公司不仅在全球化舞台上崭露头角,就连那些实力不俗的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探寻贸易机会,寻找最理想的市场和最佳的生产基地,这使得它们的经济活动从地区到国家,再扩展到国际层面。
随着这种全球化扩张,公司的国际物流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支持其国际贸易战略,公司必须更新物流观念,扩建物流设施,并根据国际物流的标准对原有物流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国际物流不仅是其商业活动的产物,更是其生产活动自身所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其在不同国家生产零件、配件,并在另一些国家进行整机组装或装配。为了保持这种跨国生产环节的顺畅衔接,国际物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际物流成为了跨国公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着公司的各个生产环节,确保了产品的顺利流转。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公司对国际物流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这也为国际物流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