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尔物流的短板
海尔,家电界的佼佼者,却在物流领域遭遇了一些挑战。让我们来揭开其物流之殇的面纱。
1. 物流尚未全面社会化
海尔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大手笔投资,如青岛立体仓库,无疑展现了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面对遍布全国的租赁仓库,海尔却无法对其进行全面改造。物流信息系统、卫星在途定位系统、电子地图以及电子数据标准化等前沿技术,虽然海尔有心投入,但受限于其身份——作为一个家电制造商,而非物流公司,无法大规模施展拳脚。
2. 配送与车辆调度尚需优化
海尔的配送流程是“青岛工厂(或各地生产基地)——各地区域配送中心——销售商(或海尔形象店)”。尽管海尔拥有自己的车队,但为了管理便利,他们主要依赖自己的车辆或签约大型车队进行“工厂——配送中心”的干线运输,这导致运输价格偏高。而在向销售商进行配送时,由于配送中心无法预知产品去向,只能依靠当地配送公司。这增加了资金结算的复杂性,使得当地配送公司将成本转嫁到配送费用中。
3. IT物流的挑战
当海尔对IT产品进行调整时,部分经销商发现物流效率并未提高。IT物流周转频率高、批量小、品种多、速度快、个性化强等特点,被家电的固有渠道所限制。统一采购和运输后,虽然表面上是资源共享,但由于规模未达预期,机制不灵活,导致采购成本过高,影响了海尔电脑的价格策略。
4. 物流尚未完全独立
海尔在提供物流服务时,并未完全将其与集团分离。这使得在面向社会服务时,其他公司考虑到商业竞争关系而不愿与海尔合作。尽管海尔努力成为第三方物流公司,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其更多还是为保障本公司成为国际一流的家电公司而服务。
二、原因探究
1. 第三方物流尚待成熟
无论是第三方还是第四方物流,在中国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物流在中国是近年才受到重视并加大投入的领域,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对于像海尔这样的国际化公司来说,等待第三方物流成熟并不现实。
2. 物流外包的度的问题
物流外包并非万能,有其局限性。过度外包可能涉及公司商业秘密,如采购计划可能泄露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和新产品开发信息。在中国信用制度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这些信息是关乎公司存亡的。
3. 无人能为海尔完成物流服务
外部物流可以外包,但内部物流呢?在目前情况下,几乎没有公司能完全为海尔提供所需的物流服务。以国际采购为例,中间环节产生的关税会占用更多资金,加大成本。即便不考虑这个因素,国内供应商独立完成国际采购和物流的也为数不多。理论上,海尔应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实现专业化合作和经营。但现实中,很难找到或愿意承担海尔要求的物流公司。为什么?看一看海尔已经建设的独特物流设施,单是其自动化立体库就是国内罕见,无人能按海尔的标准为其提供物流服务。
三、解决之道
1. 转变观念,提升服务
尽管海尔提出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产业方向,但仍是一个制造公司。要想在物流领域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发展壮大,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2. 改革传统运输与车辆调配制度
打破自有车辆和签约车队的束缚,有效利用社会零散车辆,不仅可以扩大配送中心的覆盖范围,缩短配送半径,还能有效降低配送成本。针对配送中心的管理,生产商无需全部掌控,可以交给各类连锁机构或商贸伙伴共同合作。这些合作伙伴包括连锁店、批发商、代理商、专卖店等,他们可共同出资租赁配送中心,这一模式既减轻了生产商的经济负担,又提升了配送中心的整体运营效率。
以IT产品物流为例,由于其特性如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周转快、个性化需求强等,海尔的IT产品不应纳入统一的家电成品配送渠道。相反,应选择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优化物流成本控制,缩短产品运输时间。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海尔服务的用户满意度,还能为公司的成长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还应大力发展新型配送服务,特别是流通加工型配送。通过集中下料和合理套裁等流通加工环节,实现优材优用、小材大用,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海尔物流若能将流通加工与物流配送紧密结合,实行成品和半成品配送,将极大方便用户,降低配送成本。这将促进物流配送和流通加工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物流领域人才匮乏,尽管海尔物流在家电行业中表现卓越,但对物流技术和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仍然迫切。在海尔物流改革进程中,甚至需要咨询国外的物流专家和机构以指导其改革。海尔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通过培训和考察等手段,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物流知识的人才,为海尔物流的未来发展提供策略和建议。只有这样,海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壮大,实现持续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