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它涵盖了原材料、在制品、半制品、产制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这一过程涉及从原材料投入生产,经过多个加工点和贮存点,直至最终产品出厂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物流活动展现出结构复杂、节奏快速、道路多样、信息密集、实时性要求高等特点。
为了迎合现代化生产和绿色制造的需求,物流体系不仅包括仓储、转移、配送、信息和物流控制等体系,还扩展了逆向物流体系。现阶段的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无法对客户需求和订单交期做出快速反应、物料包装改进不足、物料库存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不善等。
为了建立高效且和谐的物流体系,企业需要综合考虑生产工艺、生产类型、生产规模以及协作水平等因素。不同的生产流程决定了不同的物流体系运作模式。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物流体系中的物料管理方法以及几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
在物流体系中,物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其物理状态和位置。就管理方法而言,不同的物流体系下的物料管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约束理论)的物流管理方法使用“鼓-缓冲器-绳子”体系,主要步骤包括识别瓶颈环节、制定主生产计划、设置缓冲器并监控、平衡物流等。
JIT(Just-in-Time,准时制)的“拉动式”物流管理方法则是从最终产品装配开始,下游工序反向拉动上游的生产和运输。每个车间和工序都是“客户”,根据当时的需求发出指令,上游工序则作为“供应商”按时供给。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市场供需联系的工序化,以外部市场需求为起点,拉动相关物料的生产和供应。
还有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物流管理方法。这种方法由一个计划控制中心通过ERP系统,根据BOM(Bill of Materials,物料清单)计算物料需求计划,然后向相关车间或工序及供应商发布生产和订购指令。其特点是源头是生产计划,数据来源于准确的BOM和采购供应计划,计划信息流指导并推动实物的流通。
物流体系中的物料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物流管理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确保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以方案为主导的“推动式”物流管理模式。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外部需求经常波动,内部运行也经常出现异常,导致各种提前期的预测不够精确,从而形成“方案滞后”的状况。这造成了各车间、工序之间的物料衔接困难,交货期难以保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企业通常采取快速调整方案、设置安全库存、紧急送料等方法。
实际上,在产品流程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产品和生产的特性,选择适合的管理方法。有些企业也会结合多种方法的优缺点,采用混合策略,如ERP与JIT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探讨产品物料管理中的关键技能。
一、包装单元化和标准化
包装单元化和标准化是物流的基础作业,对于零部件的维护、后续的物流规划以及物流量的测定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合理的单元化用具可以简化现场操作,提高劳动效率,减少无效劳动和安全隐患。
包装单元化、标准化的理念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掌握。从宏观角度看,要从供应链的视角设定所有物料的尺寸链,从托盘到周转箱、专用料架都要与尺寸链相匹配。从微观角度看,要满足包装规划的基本要求,如维护零部件和节约空间的准则,选择合适的内外包装材料。包装单元的装载数量需要固定,以便于现场管理,简化核算工作量。对于某些对包装和线旁工位用具管理要求较高的工厂,需要将包装物纳入工艺日常管理之中,包括整理、清洗、修补、存放等。
二、现代物料转移设备与技能
转移体系的选择,即转移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决定着产品流体系的布局和运转方式。这对生产体系的运行效率、复杂程度、投资大小和经济效果影响显著。产品流中的重要问题是选择适当的转移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适应被转移物料的性质、重量、形状、尺寸及物流量,既要减少设备的固定投资,又要满足设定的转移需求。
转移方式包括连续转移、间歇转移、往复转移等,从路径方向可分为水平、倾斜、垂直或二维方向。其他转移要求包括分流、定位停止、高速转移、积放等。还需要考虑转移的目标和环境,如成形、粉体、烘干环境和清洁环境等。最终,根据这些因素确定转移的方式、设备组合、标准数量。其中,转移的速度主要根据生产节拍来计算。
通过这些关键技能的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物料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交货期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