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示物流的奥秘
物流,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实则涵盖着深邃的内涵。其中的“物”,指的是那些具有实体特性和能够发生物理位移的物质资料。而“流”则是一种物理性运动,以地球为参照系,描述的是物质的位移。这种运动不仅可以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中展开,也可以在微观的同一地域或环境中进行。当我们谈论物流,我们其实是在探讨“物”与“流”的完美结合,是在军事、经济、社会等多重背景下的综合观察。物流不仅仅是物质的空间转移,更是满足各种目的——军事、经济、社会——的动态过程。
二、 深度理解物流的多元类型
当我们深入研究物流时,会发现其涵盖的面极广,类型多样。宏观物流,从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角度审视物流活动,具有全局性和综观性,研究物流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国际物流系统的运作。而微观物流则更侧重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公司的具体物流活动。还有社会物流、公司物流、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一般物流以及特殊物流等,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应用范围。
三、 洞察物流系统的核心要素
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由多个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输入、转换和输出三大功能。它的特点在于地域和时间跨度大,动态性强,稳定性较差。物流系统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在构建物流系统时,我们需要考虑其五大目标:服务目标、快速及时目标、节约目标、规模优化目标和库存调节目标。
四、 揭开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神秘面纱
供应链是一个从采购到生产、分配、销售直至最终用户的环环相扣的过程。物流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将物流和公司的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这需要我们全局考虑,不能仅依赖部分环节的信息,否则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可能导致计划失误。
在供应链管理的语境下,库存不再是简单的维持生产和销售的工具,而是被看作是供应链平衡机制的关键环节。这里面的库存管理体现了物流行业独特的库存观,即在各个链节中,库存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者们正在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他们采用总体综合的视角取代接口的方法,寻找最薄弱环节的解除方案以实现整体平衡。他们运用简化供应链的策略来防止信号的堆积放大,并借助经济控制论的方法达成精准控制。尽管公司战略强调全面管理供应链,但实际操作中并非所有环节都需要由公司亲自操作。在合理管理的前提下,利用社会力量操作某些环节也是明智之举。
生产物流是物料从原材料、燃料、外构件投入生产后的一系列流转过程。它涵盖了下料、发料,以及物料在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的运输和存储。这个过程始于原材料的投入,终于成品仓库的存储,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生产物流的核心在于对物料流和信息流的科学规划、管理与控制。
物流技术作为一个整体与具体的物流活动紧密相连。它涵盖了流通技术和物资输送技术,与生产技术有所不同。物流技术的作用在于将生产出的物资进行转移和储存,为社会提供无形服务。它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效率和功能的实现。
当我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看待物流时,会发现其内涵十分丰富。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物流是宏观的;而从公司经营的角度看,则是微观的。宏观物流关注国家、地区等大范围内的物流操作问题,而微观物流则关注各流通主体如制造商和流通业者如何操作物流的问题。还有半宏观物流这一概念,它着眼于各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物流路径及物流成本等问题。准确计算物流成本是一项挑战,因为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因素和视角。
流通、制造和栽培之间存在本质差异。随着现代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主要源于经济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从世界各地采购工业原材料和新鲜食品,同时其生产的商品也销往世界各地。我们必须明确区分“制造物品”和“运送物品”。
流通包含两个核心功能:商流和物流。虽然它们看似不同,但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的结果。商流关注的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而物流则关注物资的物理流动。
除了这两个主要功能外,流通还包括辅助性功能,如信息、金融及其他服务。物流的活动范围广泛,包括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在库管理和物流信息处理等,这些活动还可以进一步细化。
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功能,流通是经济中的关键环节,而物流则是流通的重要部分。它们之间紧密相连,物流的变化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经济的波动也会促使物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需要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待物流。
再来说说“后勤学”。这个词在经济界的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在美国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国逐渐用Logistics一词取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当这个词在七十年代被引入日本时,虽然按照新的解释翻译为“物流”,但其本质含义已经得到了延伸和扩展。
后勤学与实物分销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其延伸和扩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控制这么大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后勤学是一种战略性的思维方式,是公司制定经营战略的基本原则,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建立起公司新的管理模式。后勤网络的基本实体要素包括原料产地、制造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后勤活动的具体内容涵盖了14个方面,从客户服务到废弃物处理。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源于日本,是对物流潜力和效益的描述。这一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下:一是物流可以从流通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目标和管理的独立系统;二是物流不仅是一个成本因素,而且是一个独立的盈利因素,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