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属于哪个行业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活动始终伴随着物流的存在,这一概念和文字定义却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18世纪末汽车发明以来,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物流行业的兴起。从最初的自货自运,逐渐演变为专业运输者的角色,产生了除生产和销售的第三方力量。直到二战期间,美军成功地将物流技术应用于后勤保障供应系统中,开创了物流的先河。此后,“PD”逐渐演变为“Logistic”,并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物流代名词。自此以后,物流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发展至今已有约五十年的历史。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分工的深化,物流领域出现了更多专业化的服务。生产厂家和商家作为物流的第一方,消费者为第二方,而专门从事运输和仓储物流公司则成为第三方。这些专业物流公司为生产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被称为第三方物流。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只有各参与者紧密合作,才能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流呢?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完成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的流动过程,从产地到消费地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这一过程涵盖了商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多个环节。

当我们谈论现代物流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讨论商品的配送问题。现代物流还涉及到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现代物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是一种全面考虑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的战略措施。与传统物流相比,现代物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的含义。

在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现代物流具有多个特点,包括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四流一体化等。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还表现出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结合等特点。当前,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正经历着新的变革。物流服务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仓储、分拨和运输等服务范畴。物流公司正逐步转变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组织,包括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增值服务。他们正成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不断根据客户需求增加新的服务内容。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展现出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公司物流仍然是社会物流活动的主要焦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开始显现,这表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而加强公司内部物流管理仍是重中之重。专业化物流公司的涌现以及多样化物流服务的初步发展,预示着第三方物流的崛起已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庞大的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各具特色的领域都有其特定的物流活动。尽管物流的基本要素是普遍的,但因为物流对象、目的和范围的不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物流类型。目前,对于物流的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但多数学者倾向于以下划分方法: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社会物流与公司物流、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以及一般物流与特殊物流。

宏观物流关注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涉及大产业或大集团的物流行为和活动。它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具有宏观性。国际物流、社会物流等皆属于宏观物流的范畴,其研究具有综观性和全局性。

微观物流则更贴近具体公司的物流,涉及消费者、生产者公司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公司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等都属于微观物流的范畴,其研究具有具体性和局部性。

社会物流超越单个公司或家庭,以整个社会为范畴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通常由专门的物流服务提供者承担。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对于理解物流服务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公司物流则从公司的角度出发,研究与其相关的物流活动。例如,公司生产物流指的是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它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紧密相关。

探究物流产业的多维角色,揭示产业发展启示

一、物流产业与公司发展:共生共荣

物流产业,承载着满足企业原材料需求、产品配送的重任,确保产品和服务迅速抵达用户或消费者手中。其目标在于降低采购、生产、库存及配送成本,提升企业的物流效率和效益。每个企业对物流的需求都是独特的,选择自营、外包或联盟等物流方式需结合企业类型、物流规模、主营业务与物流的关联度以及物流成本占比等因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逐渐地,企业认识到自身不可能包揽所有物流运作,“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时代需求。物流外包或物流联盟成为趋势。特别是非核心物流业务,企业将更多地借助社会物流来完成。这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只有发展到一定水平,能满足企业外包物流费用低、服务好的需求时,才能真正被企业所接受。对企业而言,首先要将物流视为重要战略问题,明确选择自营、联盟或外包的标准;虽然自营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化是必然趋势,但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长期来看,自营物流的比例会降低,但其重要性不会消失。生产流水线物流、资产专用性高的物流仍适合自营。

二、物流产业与关联产业:协同共进

物流产业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影响显著。以商贸流通业为例,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型商业和贸易方式的应用与发展。如电子商务作为跨越时空的贸易方式,受到物流配送网络的制约。没有高度发展的物流配送网络和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很难真正实施。当前,国内多数电子商务网站仍停留在广告宣传、信息发布等方面。从交易商品来看,主要是音像、数字产品类,这背后缺乏适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关键原因。再如连锁经营作为第二次零售商业革命的核心,其成功运营离不开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的物流体系。从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看,应强调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与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紧密结合,实现高效互动发展。物流公司要关注关联度高、物流需求量大的行业,如汽车、家电等,加强与非物流公司的合作,实现双赢。

三、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引擎

物流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汇聚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降低了区域经济的运行成本,推动了区域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转变。以深圳为例,物流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已达1:1.04,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但各区域产业类型、地理区位等差异巨大,不能简单效仿兴建物流园区的做法。区域物流发展要以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分工地位为基础,采取多样化推进模式。

四、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命脉所系

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揭示出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深刻影响。在危机中,物流产业发达的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增长表现相对较好。这凸显了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物流产业不仅在企业层面发挥关键作用,还在关联产业和区域经济中起到增长引擎的作用,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对各方而言,深化对物流业的理解与合作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来看,其在1997年所占的比例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如英国为10.1%,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稍高,而美国的比例为10.5%。相较之下,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16.7%,但有专家估计实际可能超过20%。以2002年的数据为例,当全社会的GDP达到102398亿元时,物流支出便占到了惊人的20479.6亿元。若物流成本能降低1%,就会带来204.8亿元的额外利润。显然,物流产业对于提升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一步从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来看,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有效减少公司的库存积压(在我国,这一数字高达4万亿以上),还能加速资金周转,促使经济运行更加动态和高效。世界银行2000年的研究报告特别指出,物流服务是中国四个关键的服务性竞争行业之一,对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物流产业对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作用也十分显著。在我国,商品流通费用较高,占商品价格的20-70%,其中物流费用又占据较大比例。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降低这些费用,为商品价格的下降创造条件,让消费者直接受益。一个健全的物流网络能够极大地便利城乡居民的生活,让人们享受到不出门就能购买到优质价廉的商品和服务的体验。

为了促进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重视其系统化、集约化的作用。合理规划物流及配送中心,重视回收物流、反向物流、废弃物物流以及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推广新型物流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污染,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这样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韵达快递单号查询,韵达快递电话,韵达快递怎么样,韵达快递价格,韵达快递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