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的界定
物流中的“物”,指的是那些具有实体特性和能够进行物理性位移的物质材料。“流”则是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以地球为参照系,我们称之为“位移”。物的流动可以是宏观的地理性大流动,也可以是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微观小范围流动。当“物”与“流”结合时,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基于自然运动的高级运动模式。这种模式的运作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本身的位移,更在于满足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探寻其间的运动规律。
二、物流的分类
由于物流目标、范围和活动的不同,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物流。
(一)微观物流:它着眼于社会再生产的整体视角,研究物流活动。从空间范围来看,较大范围的物流活动常具宏观性,而较小范围的物流活动则更偏向于微观。微观物流研究的重点是全面性和整体性,包括物流的构成、物流与社会经济的联系、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二)微观物流:指顾客和生产企业实际参与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任何一个部分或环节的具体活动都属于微观物流。
(三)社会物流:它超越了单个家庭或企业的范畴,服务于整个社会。
(四)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研究与其相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五)世界物流:是现代物流体系中发展迅猛、规模巨大的一个领域,主要伴随和支持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往、贸易活动以及其他国际交流而产生。
(六)区域物流:在一个国家、城市或经济区域内的物流,都受到相同法律、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基本的科技水平和设备条件。
(七)一般物流: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涉及全社会、各企业,物流体系的建立和活动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八)特殊物流:属于专门规划、专门领域、特殊行业的物流,带有特定的限制因素、应用范围、管理方法和劳动政策等特色。
三、物流的体系及要素
物流体系是由各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整体合理化的功能。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物流体系具有输入、转化和输出三大功能。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和交换,体系得以生存和运作。而其转化功能则是其特有的体系能力。
这个体系有其独特的特性:它是一个大跨度体系,涉及地域和时间跨度大;它的稳定性较差但动态性强;它是一个中心层次体系,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多个子体系。物流体系的复杂性也带来了“背反”现象,即体系内各要素间存在一种权衡取舍的关系。处理不慎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恶化。建立物流体系时需要遵循五大方针:服务、快速及时、节省、规划优化和库存调理。这些方针指导着物流体系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方式,确保体系的高效运作和持续发展。四、物流的供应链办理
供应链是一条从收购到出售、直至用户的必经之链,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实际上,物流活动受到供应链决策的限制与引导。供应链的办理理念便是将企业的全部活动与物流作为一个统一进程来协同办理。这个进程的关键环节有四个:
供应链是一个单向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而非孤立存在。
供应链办理是一种全过程的战略办理。若只依赖于部分环节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因为信息的限制或失真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策略的执行。
第三,与传统的库存观念不同,在供应链的物流办理中,库存不是用来维持出产和出售的手段,而是作为平衡供应链的机制。
第四,供应链的办理需要采取新的办理办法,如用全体归纳办法代替接口的办法,用免除最单薄链寻求总平衡等。这些新的办理理念旨在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对于物流的供应链办理,虽然要求企业涉及全部的供应链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环节都需要企业亲自操作。部分环节可以运用社会力量进行操作,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办理方式。
五、出产物流
出产物流是指从原材料、燃料、外构件投入出产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存储过程,最终以制品的形式完成整个生产流程。这个过程涵盖了物料从原材料到制品库房的整个流转过程。出产物流的核心在于如何对出产进程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的规划、办理与操控。
六、物流技能
物流技能主要是指物资的流转技能或运送技能。与出产技能不同,物流技能更注重的是如何将出产出来的物资进行移交、贮存,为社会供应无形服务。也就是说,物流技能的作用是将各种物资从出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项技能包含硬技能和软技能两个方面。
物流技能是与整个物流活动紧密相关的,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活动的功效和效率。
七、微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物流属于宏观物流;而从企业运营的角度看,物流则是微观物流。宏观指的是全局性的、整体的观察,而微观则是局部的、细节的观察。
在物流领域,宏观物流关注的是整个国家或区域内的物流操作问题,如整体的流转结构、物流途径、主要的运送组织等。而微观物流则聚焦于制作商和流转业者、运送企业等物流活动主体的具体操作。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不同的产品是如何送到各个家庭中的,这也属于微观物流的范畴。
这种分类并不绝对,流转途径问题和各种产品的问题既可能是微观问题,也可能是宏观问题。有时会用“半微观”的说法来表述。宏观物流着眼于国家和区域的整体物流,微观物流则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物流体系和网络,而半微观物流则关注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具体物流途径和物流成本等问题。
再来看一看这些观点从物流本钱的视角是如何体现的。宏观物流关注的是物流本钱在整个国家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而半微观物流则试图了解顾客购买的产品价格中有多少是属于物流成本的部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种产品和多种流转途径的复杂性,要特意抽出特定产品的物流成本是很困难的。八、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在经济流转中,物流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无可替代。经济一词源于“经世济民”,其目的在治国安邦,让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现,涵盖了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经济绝非仅限于交易、消费和生活。
企业要销售产品、获取收入,必然离不开流通。我们为了生活进行消费,需要购买必要的物品,这些物品从生产地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就是流转,其中物流是经济要素之一。
经济由“生产”、“流转”和“消费”三大领域构成。高等教育中的“政治经济学”、大学的“经济学”、“经济原理”主要教授的是“生产与消费”或“供应与需求”。流转与生产和消费有着实质性的差异。现代流转规模日益扩大,这是经济规模和范围扩展的原因之一。在日本,原材料和新鲜食品来自全球,而日本生产的产品则销往世界各地。有必要将“生产物品”和“运输物品”分开考虑。
流转包括两个功能:商流和物流。商流是指产品所有权的转移,而物流则是从物资的物理活动来观察其运作。除此之外,还有辅助性功能如信息、金融等。物流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库存管理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这些活动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由于经济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功能,流转是经济中的重要环节,而物流则是流转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物流的变化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经济的变动也会促使物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需要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待物流。
九、后勤学
后勤(Logistics)一词在经济界的使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用Logistics一词替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七十年代后勤学引入日本,虽然翻译为“物流”,但赋予了其新的含义。
后勤与实物的分销有着延伸和扩展的关系,但本质相同。不可忽视的是,这一延伸和扩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能够控制这一延伸扩展的基础上,是建立在能够管理和协调大规模体系的基础上。虽然实质相同,但层次却有所不同。
后勤学的思想具有战略性,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益。它是一种企业战略规划的行动,而不仅仅是获取利润的手段。它是一种根本性的原则,用于指导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更具体地说,后勤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建立企业新的管理模式。
后勤网络的基本实体要素包括原料产地、制造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后勤活动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客户服务、订单处理、配送联系、存货控制等14个方面。
十、第三赢利源说
“第三个赢利源”的说法主要源于日本,是对物流潜力和效益的描述。理解第三个赢利源的理论,首先要明白其基于两大前提。
第一,物流已经从流转平台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拥有自身目标和管理的独立实体。这使得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全面的、独立的判断和评估。这一独立的特性,让物流行业具备了独特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策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其独特的优势。
第二,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并非仅仅作为成本要素存在,而是能够独立产生盈余的实体。换句话说,物流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成本中心转变为一个能够创造利润的“赢利中心”。这一转变,标志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潜力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基于这两个前提,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和理解第三个赢利源的理论。物流行业的独立性和其盈余创造能力,使得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更好地发掘物流行业的潜力,提升其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贡献,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