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的界定
物流中的“物”指的是那些具有实体特性和能够进行物理性位移的物质材料。“流”则是一种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以地球为参照系,所产生的物理性位移被称为“位移”。物流中的“物”和“流”的结合,是一种基于自然运动的高级运动方式。这种结合不仅限于物理性的位移,更在于其在军事、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应用。物流是在这些背景下,对物的运输进行规划,以满足军事、经济、社会的需求。
二、物流的分类
由于物流目标、意图和规划的不同,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物流。
1. 微观物流:它是从社会再生产全局的角度来研究物流活动,具有综观性和全局性。主要关注物流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社会物流体系的世界物流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等。
2. 宏观物流:指的是具体的、实践中的物流活动,如顾客、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物流活动。
3. 社会物流:超越一家一户,以整个社会为范围的物流。
4. 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相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范畴。
5. 世界物流:是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快、规模大的一个领域,主要支持世界间的经济交往、买卖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
6. 区域物流:指一个国家、城市或经济区域的物流,受相同法规、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有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设备水平。
7. 一般物流:涉及全社会、各企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8. 特殊物流:指具有特殊因素、应用范围、管理方法和特殊机械设备的物流活动。
三、物流的体系及要素
物流体系是由各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整体合理化的功能。物流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它具有输入、转化和输出三大功能。物流体系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物流体系的结构要素之间存在“背反”现象,这需要谨慎处理,否则可能导致体系整体恶化。物流体系的五大目标包括服务目标、快速及时目标、节约目标、规划优化目标和库存管理目标。
四、供应链的物流管理
供应链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终到达用户,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物流管理实际上是将企业的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进行管理。供应链的关键在于其是一个单向过程,各环节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通过链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第二,供应链体现的是一种全局性的战略规划,涵盖整个流程。如果仅依赖部分环节的信息,可能会因信息的限制或失真导致决策失误。
第三,供应链中不同环节上的库存观念存在差异。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并不将库存视为生产和销售的策略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供应链的平衡机制。
第四,供应链管理采用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如采用整体分析方法替代局部接口方式,通过优化最薄弱环节来实现整体平衡,利用简化供应链来避免信号堆积和扩展,以及运用经济控制论来实现控制等。
物流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虽然强调企业需要全面管理整个供应链,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环节都必须由企业亲自操作。在适当的管理下,利用社会力量进行部分环节的操作也是正常的。
五、出产物流
出产物流是指从原材料、燃料、外构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在多个生产单位间流转,遵循一定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贮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物料在特定节点间流动,直至成品库房的整个过程。出产物流的边界从原材料的投入开始,到成品库房结束,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出产物流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和控制。
六 物流技能
物流技能涉及物品的流通技能或物资运输(含停滞)技能。与生产技能不同,生产技能是生产某种产品、为社会提供实质性物质的技能;而物流技能则是将生产出的物资进行移交、贮存,为社会提供无形服务的技能。也就是说,物流技能的作用是将各种物资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它包括硬件技能和软件技能两个方面。
物流技能与实际的物流活动紧密相关,物流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活动的有效实施和完善。
七、微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物流是微观物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物流是微观物流。
微观是指总体中的一部分,构成总体的个体称为微观。例如,有句成语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森林是微观视角,看到树木则是微观视角。在经济学领域,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分。微观经济学从国家整体经济角度进行研究,而宏观经济学则从企业等构成国家经济的基本单位来研究经济问题。
同样地,在物流领域,研究如何在国家、区域等大规模范围内整体进行物流管理的问题就是宏观物流。宏观物流关注的是整个国家的物流结构、物流途径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运输组织进行物流中心的运输作业等问题。而微观物流则关注的是物流活动主体如制造商、流通业者、运输企业等是如何进行物流操作的。或者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不同的产品是如何送到各自不同的家庭中的,这也是微观物流的研究范畴。
这种分类有时会遇到困难,因为物流途径问题和各种产品的问题既是宏观问题也是微观问题,因此有时会用“半微观”的说法来界定。宏观物流关注的是国家或区域性的整体物流,微观物流则是从企业运营角度看物流,半微观物流则是从整体看产品和商业的物流。宏观物流考虑的是运输结构、作为工业布局的物流据点和物流行政等问题;微观物流处理的是企业的物流体系网络、流通中心等内容以及物流成本管理;半微观物流则是指各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物流途径以及物流成本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等问题。
从物流成本的角度来看待上述观点:宏观物流关注的是物流成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半微观层面想要了解的是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价格中有多少属于物流成本;而微观层面则能给出各家企业具体的物流成本数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各个企业的数据相加并不等于整体的物流成本,因此准确核算物流成本也是一项挑战。
八、 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经济”一词源于“经世济民”,意味着治理国家、造福民众。经济是用“价值”的观念来看待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包括为了生活而进行的必要的交易、消费和生产等。但经济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企业为了销售产品和获得收入必须进行流通;消费者为了生活需要购买必要的物品,这些物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就是流通,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物流。经济构成的重要一环——物流
经济,是由出产、流转与消费三大范畴构成的。我们常在大学里学习的“政治经济”、“经济学”、“经济原理”,主要聚焦在出产与消费,或是供应与需求上。流转作为经济的一部分,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特别是在现代,随着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它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与规划扩展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原材料和食品的选购遍布全球,而日本制造的产品又销往世界各地。我们需要明确区分“制作物品”与“运送物品”。流转,实际上是由两个主要功用构成的——商流与物流。商流主要关注财(产品)所有权的转移,而物流则更注重物资的物理性活动。
除了这两个核心功用,流转还包括一些辅助性功用,如信息、金融及其他服务。物流的活动可以细分为运送、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转加工、在库办理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这些细致的分类凸显了物流的复杂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说到后勤(Logistics),这个词在二战后才开始在经济界广泛使用。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用Logistics替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而在日本,后勤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后勤不仅涵盖了什物分销的实质,还在此基础上有了延伸和扩展。后勤的思想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展开的战略行动,而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活动。它的根本实体要素包括质料产地、制作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后勤活动的详细内容涵盖了客户服务、订单处理、存货控制等14个方面。
再来说说“第三个赢利源”的说法,这主要源自日本,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绘。这一理论的前提是物流能够自成一个独立运行、有自身目标与管理的体系,并能进行独立的整体判断。物流不仅仅是一个成本构成要素,而是一个独立的盈利要素,甚至能够成为“赢利中心”型的独立体系。
物流在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功能,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经济的改变必然导致物流的调整,而物流的创新也会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从全社会的视角来审视物流,认识到它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