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经济环境下,传统制作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包括思维方式、商业模式和技术体系的变革。在竞争环境日新月异,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如何借助先进的方式和手段提升竞争力,成为IT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台湾制造商以其低成本生产能力著称,他们在长期的微利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采购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制作业的供应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企业内部业务整合、建立企业社区、以及完成从原材料到客户的全面业务流程协同。目前我国制造业还处于第一阶段,高供应链成本和物流企业管理的分散化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一、供应链发展的三个阶段与收购分析的重要性
随着商场竞争的持续、产品技能差异的缩小和集成度的提高,供应链的发展成为制作行业发展的关键。其中,收购分析与行为管理变得日益重要。制作企业在运作之初就必须意识到收购分析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二、收购准则:从供应链成本角度出发
收购分析的核心是解析“应该买什么、买多少、何时买、花费多少、何时到货以及如何获得”。这需要从供应链成本的角度全面考虑,包括物料成本、交货时间和地点、交易付款期限等。买家不仅要考虑直接的物料成本,还要考虑上游供应商的成本,真正做到从供应链全局出发,实现总成本的优化。
三、考虑库存、订单和供应周期进行收购分析
在实施收购分析时,必须结合库存状况。大部分电子产品生产出来后便开始贬值,库存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风险的提高。许多台湾制造商努力实现本地化收购,力争实现JIT(Just-In-Time)供货,最小化库存。在确定购买数量和下单时间时,需要同时考虑自身订单情况和供应商的供货历史,真正做到与供应商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市场的变化。
四、根据订单类型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需要确定向哪些供应商下单。采购清单通常包括传统采购订单、JIT订单和VMI订单。对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至关重要。为了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供应商的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我们也要理解供应商的成本和供应链情况,以确保双方都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探索台湾厂商采购策略的进化之路
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台湾厂商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态度。他们对供货商的评价流程,堪称行业典范。他们会深入探究供货商的基础信息,如公司架构是否健全、财务状况是否稳定、生产线的多样性和产能规模,以及客户群体的分布等。一旦供货商通过了这些初步筛选,他们将派遣专业团队进行现场检查,进行更为详尽的认证。这一过程从产品送样开始,直至批量认证结束。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无疑是现场验证和样品抽查阶段。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许多台湾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化的采购分析体系,确保采购流程的精准与便捷。以明基为例,在接到客户订单后,他们通过ERP系统组织生产流程。这一系统结合生产流程组织和库存信息,精准核算出物料需求清单。SRM(供应商管理)体系则根据预设的供应商特性,将物料需求清单细分为传统PO、JIT和VMI三部分,并详细列出所需物料的清单和进料时间。JIT信息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供应商,让他们登录公司网站查询订单详情;VMI信息则实时反馈给供应商。
这一切流程的顺畅运行依赖于稳定的市场供应。当供应出现紧张甚至断链的情况时,企业如何应对?这是他们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在预见供应紧张时,企业一般会采取两种策略:提前备料和调整生产周期。除此之外,还需要分析成本与货源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权衡利弊,选择最有利于整体的方案。即使采购成本上升,也要保证生产线的运转,因为有时候,保证货源的供应比降低成本更为重要。
尽管采购行为日趋理性,但采购决策者仍需对市场供需状况有敏锐的洞察。在理性的决策中,他们需要不断积累市场情报信息。这样,他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做出最明智的选择,确保供应链的顺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