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设备是冷链行业的基石,吸引了众多外资巨头的目光。英格索兰和开利已深耕中国多年,太古冷链物流——澳大利亚的翘楚,已扎根华南市场。美国的普菲斯和冷链巨头美国冷链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建立合资企业,收购本土企业,涉足冷链行业。日本的雅玛多、伊藤忠等企业亦步亦趋,紧跟市场步伐。中国的冷链产业已然成为国际企业的热土。
当我们聚焦国内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时,却发现它们大多呈现小散乱的格局。在众多民营冷链企业中,山东荣庆物流、安徽安得物流等企业脱颖而出。虽然中国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存在诸多瓶颈和问题,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正促使这一领域不断向前。国家法律法规的出台,零售终端对供应商的要求愈加严格,这对正规冷链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和机遇。
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购买需要温度控制的保鲜产品时,除了关注产品真伪,是否曾思考过这些产品如何从制造商到达零售终端?我相信,多数消费者对此可能一头雾水。问题并非仅仅出在消费者身上。毕竟,中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在发展初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变质,其影响不仅仅是营养和口感的变化,更可能对身体产生潜在的危害。许多物流企业仍在使用普通平板车运输冷冻食品,超市中的许多饺子、肉类等因冷链过程中断而变形软化,消费者却毫不知情。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数据,因冷链问题每年约有大量的水果、蔬菜浪费,总值惊人。尽管我们暂时无法确定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量需要冷链物流的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并未得到适当的冷藏冷冻处理。非正式统计显示,约有八成的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仍在依赖传统车厢(室温和保温车)进行运输。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要求对货物进行全程温度控制以确保食品安全。这包括在装卸货物时的封闭环境、储运等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冷链物流的要求极高,相应的管理和资本投资都比常温物流要多得多。
与美国的冷链运输率相比(达到约八成的冷链化水平),中国的冷链化程度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计当前中国的冷藏容量只占需求量的两成至三成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大部分的肉类、水产品以及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尚未实现冷链保障。冷鲜品物流中的“两头冷中间断”现象普遍存在,“从工厂到商店”的冷链物流过程亟需规范化操作。正因如此,中国的冷链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
作为消费者和未来的行业观察者,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产品背后的冷链物流过程。这不仅关乎食品安全问题更关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未来趋势的走向。只有逐步增强对冷链物流的认知和重视度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不受损害并提升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