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物流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旧面临诸多挑战。物流基础设备的瓶颈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我国仅有130多万公里的公路,其中大部分是二、三级以下的公路;铁路里程虽然达到6万多公里,但平均下来,每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有6公里铁路,不到欧洲的一半,与北美相比更是相去甚远。这使得2004年港口接卸的进口铁矿石达到2亿吨,同比增长38%,但由于疏运能力不配套,造成了压库压港现象。到了7月份,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高达3400万吨,同比增长146%,年底仍居高不下。现有设备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粗放经营模式依然普遍存在。国际上通常将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例作为衡量物流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推广现代物流模式,这一指标普遍降至10%左右。而我国这一比例尽管有所下降,但2005年依然高达18.6%,反映出我国物流运作效率方面的差距。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运输市场上,许多小规模、实力弱的企业和个人从事道路运输,导致空驶和超载现象并存。在仓储方面,一些特殊需求的存储能力短缺,特别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冷链”尚未形成。有专家估计,我国鲜活、冷冻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到30%。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依然不高。在北京货运市场的调查中,大型货运企业仅有4家的信息化程度超过30%,采用信息系统的企业不到七分之一。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标准规范大多不统一。据调查,近百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有高达80%的企业对现行物流服务商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
物流行业还存在功能单一、缺乏特色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物流企业大多受计划经济影响,“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并未完全落实到行动中。落后的管理、技术和设备也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物流专业人才匮乏且不断流失也是一大问题。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相对缓慢,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且层次较低。由于物流教育的缺失,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计划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外资物流企业实施“人员本地化”战略,也导致一些优秀人才的流失。
物流发展的环境需求也有待进一步改善。系统方面的障碍和方针环境的影响是两大主要问题。物流工业形状和职业定位不明确,物流资源分散,当地封闭和行业垄断等问题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构成系统性障碍。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意见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仍需进一步执行。面对这些挑战,我国物流行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服务质量,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