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远洋物流的崭新步伐:创新与责任并进
在我国广阔的海洋蓝图中,有一个名字始终在航行与物流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远洋运送集团公司。它不仅仅是一个物流巨头,更是一个承载着社会责任和持续创新的传奇企业。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一集团的物流变革之旅。
我国远洋运送集团(简称中远),在《财富》世界五百强的榜单上崭露头角,位列第327位。这是一个以国际航运、物流码头和船只修造为主业的跨国巨头,拥有近800艘现代化商船,年货运量超过4亿吨,航线遍布全球各地。其集装箱船队规模在国内和国际均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如此,中远集团在全球投资经营着数十个码头,为全球供应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中,中远太平洋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列。
中远集团不仅拥有丰富的物流设施资源,还具备强大的物流运营能力。其物流车队规模庞大,包括大型运输车辆和特种运输车辆,能够满足各种复杂物流需求。该公司还具备广泛的仓库和堆场资源,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从家电、化工到电力、融资等领域,中远集团都为客户提供了卓越的物流服务,创造了多项业界纪录。
在船只修造领域,中远集团同样表现出色。国内的多家船只修造基地拥有各种类型的船坞,具备大型船只和海洋工程制作、改装及修补的能力。其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均居国内外前列,为我国乃至全球提供了优质的船只维修和建造服务。
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企业,中远集团以北京为中心,构建了覆盖九大区域的全球架构,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千余家企业和分支机构。其海外资产和收入已超越总量的半数以上,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航运、物流、码头、船只修造的全球产业链。
早在上世纪末,中远集团就敏锐地意识到了第三方物流的巨大潜力。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中远集团在2002年整合内部物流资源,成立了我国远洋物流公司。这一行动优化了全球供应链管理,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中远物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重点开拓了轿车物流、家电物流、项目物流和展品物流四大领域,并建立了四大物流通道。在短短的时间内,该公司便跻身我国物流企业前列,拥有遍布全国的事务网点和先进的物流设施。
除了业务发展,中远集团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家中国企业,中远集团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运营。它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契约”方案,努力践行可持续性原则,并连续四年获得联合国全球契约的模范陈述称号。中远集团还注重培养“绿色竞争力”,逐步树立其在国际航运、物流码头和修造船领域的领先地位。朝着“全球发展、和谐共赢”的愿景迈进。这样一家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正朝着打造百年中远的世纪愿景稳步前行。在物流领域的革新之旅:中远集团的先进转型
自1998年起,中远集团便开始率先引入卫星定位技术(GPS)于车辆动态管理中。对于仓储,他们采用了DC – NET库存管理系统,完成了现代物流管理的转型。作为一家以航运为主的物流企业,面对全球事务处理的需求和众多的单据、数据,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集装箱运输的特殊性质,使得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这一问题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并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中远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管理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决策是引入信息科技管理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信息管理的演进过程中,中远集运经历了一系列软件引入、自主研发、购买IR IS – 2及二次开发等阶段。最初实施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IR IS- 2系统的引入引起了重视,这是一个实时的事务跟踪系统,能够提取每个运作环节的关键数据,记录全球各个角落的作业情况。从定舱、中介货、航线规划到码头、堆场、箱子的管理,该系统实现了全程管理。有了这一系统,中远集运就能掌控全球各地的事务信息。
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中远集团的经营状况陷入低谷,亏损严重。IR IS- 2系统的购买和实施大约需要花费10亿人民币。面对这一巨大的投资决策,集团高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魏总裁坚信,即使资金紧张,也必须投资于这一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化进程。中远集运在2000年底决定购买全球集装箱运输信息集成系统(IR IS – 2)。
引入IR IS- 2后,中远集运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具体的实施、推广、如何使集团业务与系统集成等。在保证“人不可换”的前提下,确保所有作业与系统的同步进行。从2001年开始,中远集运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IR IS- 2系统。为了应对系统中的管理问题,中远集运进行了一系列的货运体系和代理体系改革。例如,将中远货运纳入中远集运,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以体现盈利点,并最大化整体盈利,满足系统的要求。
中远集运还设立了BPS(业务程序系统)部门,推进系统的实施。这个部门由集团年轻的事务精英组成,了解系统、数据和信息流,并将现有业务集成到系统中。到2003年,IR IS- 2系统在中远集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回顾中远物流的创新管理历程,可以概括为其成功的创新匹配路径: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从企业战略出发实施管理创新;然后制定并执行企业管理创新战略,与此进行管理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从体系、流程、技术等方面为创新战略提供支持。而支撑企业战略的组织结构、流程等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中远集团的“走出去”战略也经历了代表处时期(1961-1979)和合资合营时期(1980-1987)。在初期,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外部的封锁政策,中远的海外拓展受到很大限制。但随着我国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及外贸进出口的持续增长,中远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各地设立网点。特别是1980年,中远开始与荷兰派克船斯集团合作,在境外创建了一系列合营公司,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在独资独营的辉煌时期(1988-1992)
1988年,中远成功收购了原中好公司的合资方股份,这一重大举措后,中远集团在海外建立了首家独资企业——中远英国有限公司。随后,中远集团在欧洲、北美、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地陆续开设了三家独资企业。这一系列的独资设立标志着中远集团在海外的运营和管理水平已经跃升到了新的高度。到1992年底,中远在海外设立的独资和合资企业数量已接近五十家,其在各大区域的主要业务节点已经搭建并逐渐壮大,为未来的海外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事务全球化的新阶段(1993-1997)
随着1993年我国航运市场的全面开放,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远集团紧跟船队规模和业务需求的扩大,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业务运营,并在企业管理上更加规范严格。这一时期的中远,在海外业务的推动下,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海外区域公司为中心,全球业务网络逐渐完善。
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大潮(现代)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复杂环境和挑战,中远集团开始实施战略转型,从单一的跨国运营向跨国公司转变,并提出“一主二重五支柱”的战略构想。如今,中远集团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全球网络。每一个动作,都会牵动全局。在这一大背景下,中远集团正稳步迈向真正的跨国公司的行列。
中远集团从独资独营到全球化运营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令人瞩目的传奇。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远正不断前行,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