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链物流领域,我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冷链物流逐渐崭露头角。那时,冷链物流的主要对象包括肉类、禽类和水产品等,主要为了确保商场的供应并调节淡旺季的需求,国内的主要产地和大城市纷纷兴建大型冷库,并通过铁路冷藏车和冷藏船进行连接。真正的现代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超市连锁业的兴起,各种先进的冷柜被广泛应用于超市中。与此零售终端冷藏链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冷藏链各环节的设备与技能的开发与制作。尽管我国的冷链物流已经起步,但与国外相比,尤其是与欧美国家相比,我们的冷链物流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无论是从冷藏率还是从管理水平来看,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如今,虽然我国的冷链物流在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冷链运输的不完善。大约85%的肉类、77%的水产品以及95%的蔬菜水果仍然在常温条件下运输和销售。这不仅导致了每年近1200万吨的果品腐烂和1.3亿吨的蔬菜腐烂,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更为完善,如加拿大的蔬菜物流损耗仅为5%。我国急需建立完整的冷链运输体系,这需要的大力支持。
我国的冷链设备相对落后。尽管我国的冷链基础设施正在快速增长,但人均占有的冷库和冷藏车等资源仍然偏低。部分设备陈旧且分布不均,急需更新改造。冷藏运输是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的冷链物流主要集中在铁路和公路运输。受铁路资源等因素的限制,铁路和公路冷藏运输难以协同,严重影响了冷藏运输的效率。
除此之外,第三方物流在冷链物流中的发展也滞后。在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主要由食物生产企业为母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构成。大多数易腐食物的物流仍然由生产商、加工商和零售商自己操作,这阻碍了冷链市场的成本效益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冷链物流的规范化也有待完善。虽然存在近200项的冷链物流规范,但由于部分和区域之间的条块分割管理,使得冷链物流各相关职业规范化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受到约束。冷链物流职业的信息化水平低下,运营人员大多从一般物流转变而来,对冷链物流的运营要求把握程度较低。我国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应急预案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冷链物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