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07年,国内物流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已经跌破了10%的关口。那时,仓储和运输企业的利润空间更是被压缩到了冰点,仅在3-5%之间徘徊。行业专家预测,2008年的盈利状况可能还会进一步下滑。
尽管制造业中的决策层认同物流外包这一模式,但多年来,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始终未能突破15%,大部分企业仍选择自营物流作为主流模式。那么,我国制造业物流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
未来的趋势已逐渐明朗——社会化的兴起。物流行业不仅要强化煤炭、原油等专业化物流,还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交融。例如,中远与宝钢的铁矿石运送合作,中外运与中化集团的物流战略联手,以及各大企业如武钢、神华、格力等将物流视为核心业务。
随着物流需求的增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要素呈现出全面紧缺的态势。仓储能力普遍不足,新建物流设施的土地获取难度增加,铁路、公路、海运等运力持续紧张。与此物流企业的成本上升,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领域的价格战愈演愈烈。
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乡村物流配送系统正在逐步完善,今年将进一步加大系统建设力度。
制造业的物流形式亟待变革。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应充分协同。当前我国供应链仍由制造商主导,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导致运输和仓储价格不断下降,供应链成本不断攀升,最终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创新物流运作形式和技能,提高制造业的物流能力和水平。
专业人士提出,应鼓励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支持企业进行主辅分离、流程再造,鼓励物流企业向专业方向深入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制造业、商贸业、农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和联动发展。要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精做细,实现各类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联合协作。
针对国情选择合适的运作形式。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根据国家规划和市场需要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注重乡村物流系统建设。针对企业物流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培养新的增长点。还要研究出台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使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应建立不同的物流发展体系。大型制造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运用现代物流的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理念,与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合作关系。而中小企业则受自身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可与大型龙头企业共同构建物流渠道,或选择将物流外包。
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物流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只有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