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流的了解

一、物流的界定

物流中的“物”指的是那些具有实体特性和能够进行物理性位移的物质材料。“流”则是地球参照系下的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有其特定的意义,即“位移”。物流中的“物”和“流”的结合,是一种基于自然运动的高级运动形式。这种结合不仅在于物质与运动的简单组合,更在于其在经济、军事和社会背景下的特定组合。物流是从各种视角探究物的运输,以满足经济、军事或社会的特定需求。

二、物流的分类

由于物流目标、意图和范围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一)微观物流:它是指从社会再生产全局角度研究和理解的物流活动,具有综观性和全局性。主要关注物流的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经济的联系、物流在社会中的位置、物流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等。

(二)宏观物流:指的是具体的、实践中的物流活动,如顾客和企业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宏观物流。

(三)社会物流:超越一家一户,以整个社会为范畴的物流。

(四)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相关的物流活动。

(五)国际物流:是全球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产生的物流活动。

(六)区域物流:在一个国家、城市或经济区域内的物流,受到相同法律、规章、制度、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设备水平。

(七)一般物流: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涉及全社会、各企业,物流体系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广泛的适用性。

(八)特殊物流:具有特殊限制因素、特殊应用范围、特殊管理方法、特殊劳动方针、特殊机械配备特色的物流。

三、物流体系及要素

物流体系是由各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整体合理化的功能。它是一个大跨度体系,体现在地域和时间的跨度上。物流体系的稳定性较差,动态性较强。它的复杂性使得体系内各要素之间存在很强的矛盾现象,称为“替换损益”或“效益背反”现象。在构建物流体系时,需要确立服务、快速、节省、规划和库存管理等五大方针。

四、供应链的物流管理

供应链是从采购到生产、分配、销售直至到达用户的过程,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链”。物流管理实际上是把企业的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供应链的关键有四个:它是一个单向过程,各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链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供应链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需要从整体出发考虑,如果仅依赖部分环节的信息,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第三,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不同的库存观念。在物流的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库存并不被视为维持生产和销售的单一手段,而是被看作是整个供应链的平衡机制。

第四,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例如,采用整体综合方法替代接口方法,寻求最薄弱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而非单独解决,运用简化供应链策略避免信号堆积扩展,以及运用经济控制论实现精准控制等。

物流管理虽然强调企业需要全面管理整个供应链,但并非所有环节都需要企业亲自操作。在某些环节上,利用社会力量进行操作也是完全可行的。

五、出产物流概述

出产物流是指从原材料、燃料及外构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被运送到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在这个过程中,物料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贮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最终流出这个点,形成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出产物流的边界从原材料、外构件的投入到成品仓库为止,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出产物流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和控制。

六、物流技术

物流技术不同于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是指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提供实质性物质的技能;而物流技术则是将生产出的物资进行移交、贮存,为社会提供无形服务的技能。也就是说,物流技术的作用是将各种物资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物流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

物流技术与整个物流活动紧密相关,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活动的功能和有效实现。

七、微观物流与宏观物流的区别与联系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物流,是宏观物流;而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物流,则是微观物流。宏观一般指的是整体性概括,其主体是微观。例如,有成语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森林是宏观视角,看到树木则是微观视角。在经济学中,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宏观经济学是从国家整体经济角度出发,而微观经济学则是从企业等构成国家经济的基本单位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

同样地,在物流领域也有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之分。在国家或区域等大范围内整体性地解决物流问题,就是宏观物流。宏观物流关注的是整体的流通结构、物流途径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运输组织来进行物流中心的运输作业等问题。而微观物流则关注的是流通活动主体如制造商和流通业者、运输企业等是如何操作物流的。从客户的视角出发,不同的产品是如何被送到不同的客户手中的也属于微观物流的范畴。然而这种分类有时也比较模糊,因为流通途径问题和各种产品的问题既是微观问题也是宏观问题,因此有时会用“半微观”的说法来界定。 宏观物流着眼于国家或区域的整体物流情况,微观物流则侧重于从企业经营角度看物流运作和管理。而半微观物流则是指各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具体物流途径以及物流成本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等问题。

从物流成本的角度来看待上述观念时我们会发现:宏观物流关注的是如何计算物流成本在整个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半微观层面则关注特定产品的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占比;而微观层面则关注企业内部具体的物流成本计算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准确计算物流成本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八、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经济中的流转、经济中的物流、经济中的运输都是紧密相连的。所谓经济就是用“价值”观念看待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为了生活而进行的必要的交易、消费和生产等。但经济绝非仅由交易、消费和生活构成。

企业为了销售产品和获得收入必须进行流通,而消费者为了生活需要购买必要的物品,物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即流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毫无疑问地说物流也是经济要素之一。经济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构成。在高校经济学、经济原理等课程中教授的主要是“生产”和“消费”或“供应与需求”构成的经济,而物流作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常被忽视不了其重要性。。流转是供应过程中的一部分,尽管包含在其中,却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功能。实际上,流转与现代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尤其在经济的规划和扩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日本为例,全球选购的工业原材料和新鲜食物,再将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凸显了流转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将“制作物品”与“运送物品”分开考虑。

流转由两个核心功能构成:商流和物流。商流涉及产品所有权的转移,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这是一个涉及买卖的过程;而物流则关注产品的实际移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包装等一系列活动。除此之外,流转还包括信息、金融等辅助性功能。

后勤学(Logistics)一词在二战后逐渐在经济界得到应用。美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用Logistics来替代Physical distribution,而在日本,后勤被翻译为“物流”,并赋予了新的含义。后勤不仅仅是实物分销的延伸和扩展,更是一种企业战略行动的基础原则。后勤涉及到质料产地、制作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等实体要素,同时也涵盖客户服务、订单处理、存货控制等14个方面的内容。

在日本,有“第三个赢利源”的说法,这是对物流潜力和效益的描绘。这一理论的前提是物流可以从流转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目标和管理的独立体系。物流不再是成本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盈利要素,可以成为“赢利中心”型的独立体系。

流转、物流与后勤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审视物流的发展,理解其背后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韵达快递单号查询,韵达快递电话,韵达快递怎么样,韵达快递价格,韵达快递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