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展的历程
物流,这一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服务形式,旨在将物品从供应点准确、及时、安全、优质、门到门地送达接收地。其办理,即物流管理,在国际上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运输管理阶段。
物流管理起源于二战中物资运输与储存的形式和技能。战后,这些技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当时,物流管理主要集中在企业的配送环节,思考如何在产品制造完成后,迅速有效地将产品从配送中心送达客户手中,并尽可能保持最低的库存量。那时的物流管理部门,更多地被称为运输管理部门,而美国和加拿大的物流管理协会则称为实物配送管理协会。
第二阶段是真正的物流管理阶段。
进入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发现用跨功能的流程管理方法来调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非常有效。通过分析物料从原材料到工厂,流经生产线每一个工作站,产出成品,再送到配送中心,最终交给客户的整个流程,企业可以消除许多看似高效却实际上降低了整体效率的局部优化行为。由于每个功能部门都想尽可能使用其产能,没有留下任何余地,一旦需求增加,便成为瓶颈,导致整个流程中断。传统的垂直功能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横向的物流管理却能整合流程上的不同功能,以获得整体的最优化效果。
在这个阶段,物流管理的范畴扩展到了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计划、存货管理、配送与客户服务等,以系统化方式管理企业运作,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典型制造企业中的需求预测、采购和原材料运输被称为进向物流,工厂内部工序间的环节称为生产物流,而配送与客户服务则称为出向物流。物流管理的核心在于系统化地管理从原材料到在制品、再到成品的整个流程,确保在最低存货条件下物料的流畅采购、运输、加工、交付到客户手中。
第三阶段是供应链 management 阶段。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九十年代的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大生产企业纷纷外包零部件生产,把低技能、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转移到人工成本最低的国家。这样的生产模式给物流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最低库存量的前提下,确保所有零部件都能准时、按质、按量,以最低的成本供应给组装厂,并将成品运送到每一个分销商。
这已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管理范畴,要求与各级供应商、分销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信息,协同合作,集成跨企业供应链上的关键商业流程,以确保整个供应链的畅通。只有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能达到供应链上企业间协同效果的最大化。市场的竞争已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