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的界定
物流中的“物”,指的是那些具有实体特性和能够进行物理性位移的物质材料。而“流”则是一种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以地球为参照系,产生相对地球的物理性运动,我们称之为“位移”。这些位移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规划,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小范围微观运动。而“物”与“流”的组合,则是一种基于自然运动的高级运动方式,它在经济意图与实物之间、军事意图与实物之间、乃至某种社会意图与实物之间,寻找运动的规律。物流不仅是上述条件下的“物”与“流”的简单组合,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这些领域角度研究物的运输,以满足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
二、物流的分类
由于物流目标、意图和规划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1. 微观物流:它是指从社会再生产全局角度研究和认识的物流活动,涉及物流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物流体系和社会物流体系、世界物流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等。
2. 微观物流:指顾客、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具体的物流活动。在整个物流活动中,某个部分或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3. 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需求的物流。
4. 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相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5. 世界物流:是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快、规模大的一个范畴,伴随着世界间的经济交往、买卖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产生。
6. 区域物流:指在一个国家规划内、一个城市或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受到相同法规、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处于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
7. 一般物流:强调物流活动的普遍性,涉及全社会、各企业,物流体系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广泛的适用性。
8. 特殊物流:指在某些特定规划、特定领域、特殊行业中的物流,具有特殊限制因素、特殊应用范围、特殊管理办法、特殊劳动方针、特殊机械装备等特点。
三、物流的体系及要素
物流体系是由各物流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整体合理化的功能。物流体系是社会经济大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
物流体系具有输入、转化及输出三大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使体系与社会环境进行交流,而转化则是这个体系的特色功能。这个体系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属于中心层次体系规划,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物流体系的复杂性使得体系结构要素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制约现象,我们称之为“效益背反”现象,需要小心处理以避免整个体系的恶化。
物流体系的方针一般包含服务、快速及时、节省、规划优化和库存调理等方面。
四、供应链的物流管理
供应链是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终到达用户的过程。这是一个必然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物流活动受到供应链的决策制约。物流管理实际上是将企业的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包括供应链中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供应链,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的整体流程,这些活动涵盖了从源头采购原材料,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与配送的全过程。在这个单向进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供应链的联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供应链的管理是一种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如果只依赖部分环节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信息的限制或失真,从而影响整个计划的实施。对整体流程的把握和对全局信息的掌握是确保供应链稳定高效的关键。
在供应链的管理中,库存的观念也与众不同。我们不再将库存视为生产和销售的保障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供应链平衡的重要机制。不同环节上的库存观念差异,正是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实践中,采用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比如,使用全局综合方法代替接口方法,寻找最薄弱环节以求总体平衡,简化供应链以避免信号堆积和扩展,以及利用经济控制理论实现精准控制等。这些新的管理方法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至于物流技能,它是实现物资从生产方到消费方的转移的关键。这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两个方面。硬技能指的是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而软技能则涉及到物流管理的方法和策略。物流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效能和完成度。
当我们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物流时,它属于宏观物流;而从企业运营角度看,则属于微观物流。但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清晰。有时我们会使用“半宏观”的说法来模糊这一界限。无论是宏观、微观还是半宏观物流,其核心都是确保物资从生产到消费的顺畅流转。
再来看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物流是社会经济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涵盖了经济中的流转、经济中的物流以及经济中的运送。可以说,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准确计算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成本份额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物流成本的计算涉及到多个方面和环节,很难准确地进行量化。
供应链、物流技能以及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确保了物资从生产到消费的顺畅流转,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经济的根源来自“经世济民”,其意图在于治国安邦,让人民过上富饶的生活。经济这一概念,是以“价值”的观念去审视人类社会,它涵盖了人们为了生活而进行的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经济绝非仅由交易、消费和生活所构成。
企业要销售产品、获取收入,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流通。我们消费是为了生活,需要购买必需的商品,而商品从生产到顾客手中的过程,即流通,是不可或缺的。物流作为经济要素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经济由三大领域构成:生产、流通和消费。高等教育中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原理等课程,主要教授的是“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知识,而流通被包含在“供给(生产)”之中。
流通与生产、消费有着实质性的差异。现代流通的规模日益扩大,这是经济规模、范围扩展的原因。在日本,工业原材料和新鲜食物来自全球,而日本生产的产品则销往世界各地。我们需要将“生产物品”和“运输物品”分开考虑。
流通由两个功能构成:商流和物流。商流是指所有权的转移,从厂家、农户、渔民转移到商家,最终到消费者手中。另一方面,物流则关注物资的物理性活动。
除了这两个主要功能外,流通还包括辅助性功能,如信息、金融及其他服务。物流活动可细分为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库存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等。
经济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功能,流通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物流则是流通的关键部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物流的变化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经济的变动也会促使物流的调整。我们需要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待物流。
后勤学(Logistics)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始于二战后。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逐渐用Logistics替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70年代后勤学被引入日本,被翻译为“物流”,但赋予了新的解读和含义。
后勤与实物分销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延伸和扩展,但实质相同。这种延伸和扩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完成对这一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的基础上。后勤学是一种战略性思想,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行动,不仅是单纯的功能活动,更是企业制定运营战略的根本原则。
后勤网络的基本实体要素包括原料产地、制作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后勤活动的具体内容涵盖14个方面,包括客户服务、订单处理、配送联络、存货控制等。
“第三个赢利源”的说法主要源自日本,是对物流潜力和效益的描述。该理论基于两个前提:一是物流可以独立运行,自成体系;二是物流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盈利要素,构成“赢利中心”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