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服务合同暗藏着多重潜在风险。关于行为性质的认知误区所带来的风险。
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因此对其法律性质的界定不能一概而论。在我国物流市场上,主要存在三种运营方式。第一种方式中,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接受客户的委托,根据客户的指令处理货物,以费用加利润的方式定价,收取服务费。这种运营方式与传统运输业、仓储业的差异不大,其法律性质仍然是运输、仓储等合同关系。第三方物流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法律特征。
第二种方式中,第三方物流的运营模式依托各种业态发展,包括分销、代销、寄售、邮购、展卖、超市零售等。这种变异了的第三方物流的法律性质要看合同中的具体约定。而第三种方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规划物流体系并对体系运营承担责任,具体的作业可以通过对外委托的方式由专业的运输、仓储企业完成。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的法律性质体现为一种提供智力型服务的委托合同关系。
由于第三方物流的运营模式多样且复杂,一些企业因对自身的法律性质认识不清,而错误地承担了本应由他方承担的责任。例如,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承运人投保后,保险公司往往在货物赔偿方面设置免赔额。在因不可抗力、第三人侵权等原因造成货损时,即便承运人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也要全额赔偿货主,损失了免赔额部分。根据保险常规,非承运人原因导致的货损应由货方承担风险;承运人的投保行为是为货方的委托代理行为,保险行为的后果应直接归于货方(委托人),保险免赔额部分的损失也应由货方(委托人)承担。可见,对行为性质认知的错位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来自电子合同的潜在风险。电子合同是当事人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或电子邮件订立的合同,是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职责的协议或契约。其完成过程即用户将相关数据从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传输到交易对方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电子合同对传统合同法提出了挑战。
尽管《合同法》将电子合同纳入了“书面方式”的范畴,但电子商务合同与传统的书面和口头合同在法律上有着许多显著的不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因此也存在一些新的潜在风险。例如,双方不面对面交流,要约和承诺通过互联网进行,身份的确认依赖于密码识别或认证机构的认证;传统的签名盖章方式被数字签名所替代;电子合同的缔结没有严格的形式要求,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电子证据很容易被修改并且不留痕迹,当事人如果通过拨号上网或其他方式收集电子证据,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目前我国法律对电子证据没有详细规定,其合法性受到质疑等。
还存在来自其他不同类型合同的潜在风险,如运输合同风险以及与分包商或信息系统供应商之间的协作风险。针对这些风险,物流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面对这些潜在风险,物流企业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从完善合同管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再到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等方面都需要做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