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概念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物流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第一个阶段,是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从20世纪初到二战时期,物流概念逐渐浮出水面。最初,美国的商场营销学者阿奇·萧提出了以商场分销为视角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实体分配)概念。与此美国少校琼西·贝克则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了“Logistics”概念。这两个概念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为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市场营销学和军事后勤孕育了物流学。这两个概念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尽管没有统一的物流学派进行标准化和社会广泛认可,但它们的重要性逐渐被行业内外所接受。
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成为这一理论的中心,并影响了全球。随着《物流办理》等教科书的问世,物流学科得到了更为完整的构建。美国的大学纷纷开设物流课程,并培养了众多物流专业人才。在这一阶段,美国的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开始向全球传播,成为国际公认的物流概念。这一理论主要关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系统理论、运输理论等都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企业内部物流理论也异军突起,如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以及后续的MRP、DRP和LRP等技能的出现和应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物流概念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流管理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也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流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对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阶段也标志着物流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确立和发展壮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也为物流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物流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推广也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在这个阶段中各种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管理解决方案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六十至七十年代,日本丰田公司的一项创新——即时生产(Just In Time,JIT)和与之相伴的看板技术,成为了生产领域物流技术的杰出代表。这种技术不仅在生产领域内掀起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整个物流管理领域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思维框架和技术手段。如今,这种技术已经渗透到物流的各个细分领域。
企业内部物流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设施规划与工厂布局,这涵盖了工厂选址、厂区规划、生产线配置、物流转运系统设计等多个方面。这些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构成了物流管理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理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分销物流的概念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它们。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物流活动的进一步集成化、一体化和信息化,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仅使用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特别是在物流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的“现代物流学(Logistics)”阶段,物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分销领域,而是拓展到了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分销以及废弃物回收等全方位和全领域。传统的分销物流概念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新形势,需要扩大其内涵。于是,决定放弃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转而采用Logistics作为物流的新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个阶段的Logistics与第一阶段的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在字面上相同,但含义已经完全不同。第一阶段的Logistics主要指的是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物流问题,而新时代的Logistics则是基于各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涵盖了企业供、产、销等全方位、全领域的物流问题。无论是在广度、深度,还是涵盖的范围和层次,两者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个阶段的Logistics不宜译为后勤学,更不能译为军事后勤学,而应该译为现代物流学。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企业(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学概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企业内部集成化物流,例如MRPII、DRP、LRP等将各类管理和物流活动集成起来;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物流的专业化、技能化和集成化,提高了生产和物流的分工合作及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九十年代供应链理论的兴起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推动了物流管理的联合化、协同化、集约化和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