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盛大开幕,我们见证了城市生命力的蓬勃展现。历经17载的深双,为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带来了反思性的解答。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住之地,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共生之场”,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具象展现。在这里,夜晚的星空、城市中的植物、流浪动物都被赋予了同等的生命价值。
走进金啤坊,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从发酵罐到望远镜的奇妙转变。这里曾是金威啤酒的生产基地,每日生产出超过20万吨的啤酒,灌溉了一代深圳人的共同记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片区域迎来了改造升级。在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团队的巧手之下,旧厂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了多元文化场域粤海城·金啤坊。
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保留下来的29个大小不一的大型发酵罐筒仓。这些筒仓被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装置,其中最大的一个发酵桶被吊装至五楼天台,承载了深双中最具浪漫气息的作品——《管中窥豹》。这一装置将传统的园林元素与现代的科技想象完美结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太空望远镜内部,聆听人类文明的四季歌。
这一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背后,反映了深圳市在暗夜保护方面的实践。在深圳市城管局和综合执法局的推动下,《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21-2035)》正式发布。其中,依托深圳天文台在西涌地区建设“大鹏星空公园”成为一大亮点。这一规划旨在保护城市的夜空美景,让市民能够欣赏到璀璨的星空。
为了普及宣传暗夜保护的理念,中规院“星空公园”规划研究项目组以艺术形式展现了星空的美妙。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管中窥豹》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星空的美丽,更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保护星空的热情。这一作品的创意源自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与想象,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人们更加关注暗夜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正如宋子燕所言:“星空就像是自然为人类所呈现的一件公共艺术品,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头顶。”通过《管中窥豹》这一作品,项目组成功地将星空的美丽与暗夜保护的理念相结合,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也能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激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作品无疑为深双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让人们更加期待未来深圳市在暗夜保护方面的更多实践。城市,从繁华的灯火辉煌到静谧的暗夜星辰,“城市生息”成为本届深双的主题,强调城市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场所,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总策展人鲁安东等人,在英文主题“Urban Cosmologies”的启示下,将城市的多元生命和共生理念融入其中。在深双的历届主题中,“城市”始终是研究的主体与背景,见证着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对城市的观念更新与反思成为必需。
踏入现实世界的深度探索,成为其核心组成部分
总策展人鲁安东为我们揭示了本届深双展的五大板块,这些板块按照“提问—思考—行动”的逻辑路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E栋,一楼的“未来聚居”展区呈现了对未来生活的各种试验与想象。而楼上的“共同行动”板块则将策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际上,这是一个从提问到思考,再到寻找或实验解决方案,最终通过行动改变现实的过程。
在“共同行动”板块下,今年的青年深双子板块以“平衡即是多”为主题,集结了青年建筑师、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和文化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回应城市问题。经过公开招募和竞赛,由策展人刘珩组织,五位评委评选出的八组作品在深双年展现场亮相。
在E栋二层的展厅入口,建筑师位昂与艺术家徐子薇联手打造的《消碳主义》装置艺术,利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购物小票构建了一个碳消费的平行世界。悬挂在屋顶的热敏打印机不断吐出一叠叠小票,这些作为碳的结算凭证,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和消费量的上升,逐渐侵占展示空间。随着展期的持续,他们预计小票将填满整个展厅。这种从宽敞到拥挤的空间变化象征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逐渐侵占。
鲁安东观察到,在青年深双子板块的大部分项目中,呈现的研究与他以往的理解有所不同。他感到,青年人的研究并不简单的是解决问题或应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而是更深入地探索背后的世界规则,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另外一项引人注目的装置是《海洋·馆》,由景斯阳和杨松颖创作。该作品融合了设计学、海洋生态学、病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作品模拟了一场2100年的展览,讲述了一只21世纪初死亡的白海豚的逃亡故事。景斯阳及其团队利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深入研究白海豚的生存状况。他们震惊地发现,绝大多数白海豚的死亡原因与人类对海洋生态的干预有关。在作品中,他们展示了白海豚的尸体扫描切片,以及模拟的白海豚生存环境。时间线索和切片展示了白海豚面临的生存威胁和环境变化。
《沧海一塑》这一装置作品由建筑背景的设计师刘伊典、白纳川以及清华大学环境科学领域的陈熹博士共同创作。他们试图通过互动艺术装置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水体中微塑料被捕捉和收集的过程。他们提醒我们,我们平时接触的大多是大型塑料污染物,如包装袋和矿泉水瓶。微塑料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通过这一装置作品,他们希望唤起观众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在微观世界,塑料的存在常常被人们忽视,尤其是那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刘伊典与白纳川这对黄金搭档,早在校园时期就已开始合作。在他们的毕业设计中,他们创造了一个名为“可塑之料”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收集并回收废弃塑料,并压缩塑料以便再次利用。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们为此还获得了一项专利——“塑料捕手”,这是一种模拟植物根茎收集微塑料颗粒的装置。
作品《沧海一塑》是一个充满创意与深意的装置。它由悬吊的微塑料过滤介质、环形幕布和中心展台组成。在这个装置中,洗碗刷如同旋转的根茎,展现了“塑料捕手”的工作原理。环形幕布隔绝了外界的光线,但在手电筒的照耀下,装置上的荧光微塑料颗粒犹如星辰般璀璨夺目。最初,团队面临无法观察微塑料运行轨迹的难题,但使用荧光技术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刘伊典表示:“强烈的视觉对比揭示了微塑料无处不在但又难以察觉的特性。”装置《沧海一塑》传达的信息正是如此。
青年深双子板块的评委、深双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表示,从这八个作品中,他看到了强烈的“断代式痕迹”。作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在认知世界、理解知识、构建物理空间等方面展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点。作为本届青年深双子板块的策展人,刘珩观察到,面对现实的复杂性,青年一代给出了他们的答案。面对复杂情境时,青年人是行动者还是观察者?是主体还是客体?他们本身就是复杂性的主体,并为此提供了独特的解答方式。微信编辑|俞冰如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