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夜宴》火了,猝不及防又有据可循

《唐宫夜宴》定妆照惊艳亮相

《唐宫夜宴》火了,这场盛宴以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迅速点燃人们的热情。它不仅仅是一个节目那么简单,更是为2021河南省春晚注入了无限活力。这场美妙的晚会由河南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并呈现,由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倾力执行。在大年二十九的夜幕下,河南卫视首播了这一精彩盛宴。

从构思到呈现,《唐宫夜宴》没有给人带来任何强制感,相反,它带着一种自信的喜悦邀请人们共同欣赏。借助5G与AR技术的神奇融合,现实与虚拟被无缝对接,营造出如梦如幻的美妙氛围。中国古典舞在这里得到了全新的演绎,展现出守正出奇的艺术魅力。观众们被一种久违的舒展感所吸引,轻松自在、悠闲自得。

在这场盛宴中,14位饰演唐朝女乐官的演员们成为了焦点。她们用精湛的演技展现了盛世的雍容气度,同时展现出小儿女的俏皮可爱。她们将节日节目的欢乐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充分尊重了“互联网+”时代融媒体传播规律。

随着《唐宫夜宴》的热度不断攀升,郑州歌舞剧院的编导陈琳也备受瞩目。在元旦假期后的上班第一天,她在朋友圈晒出了该剧的九宫格定妆照,并宣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提名。这一消息无疑为整个团队注入了巨大的喜悦和动力。

陈琳介绍,《唐宫夜宴》的首演于2020年10月16日在洛阳举行。这是中国舞蹈领域的一项重大活动,而中国舞蹈“荷花奖”更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舞蹈类评奖活动,这一荣誉无疑是对团队努力的最好肯定。

还有一组青釉伎乐俑的图片引人注目。这些瓷器来自隋代,共9件,每一件都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高度在21-21.5厘米之间,底径7-7.5厘米,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

《唐宫夜宴》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它借助现代科技展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无限魅力。在古都洛阳,曾经大唐的“东都”,有一场历史的盛宴正在悄然苏醒。这里,曾是唐三彩的灵感之源,那些色彩艳丽的陶俑,如诗如画地描绘了盛唐的辉煌。陈琳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一个故事,一组以黄、绿、褐三色为主的唐三彩唐俑,其静态的造型让她思考:如果让这些乐俑活起来,会给今天的人们讲述怎样的故事?

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张盛墓出土的彩绘乐伎俑前,这些隋代陶器,共8件,每一件都高17至19厘米,仿佛在诉说着古代的艺术情怀。陶俑代替活人殉葬,本身就是文明的进步。而那些乐俑造像,更如《诗经大序》所描述的,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唐三彩中的武士俑、天王俑,以及肥壮丰满的马、骆驼,无不展现出国力强盛的风采。而那些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则揭示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

穿行在文物之间,陈琳的故事构思逐渐成型。《唐宫夜宴》的灵感,源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胖妞们兴高采烈地赴宴。陈琳的初衷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她以传统文化形象为创作元素进行编创,用舞蹈来呈现盛唐的气象,同时融入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

为这些女乐官们赋予生命和性格,是陈琳的创作特色。这些小姐姐们,有的俏皮可爱,有的则流露出小心思,都结合了当代人的视觉审美,去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定妆照中的她们,更是展现了盛唐女子的丰腴之美。

定妆照中,演员们光彩照人,每位都佩戴着多达八件的头饰,两斤重的熠熠生辉。虽然肩负重担,但她们依然充满活力,决心演绎好这群女乐官在皇帝宴上的故事。在陈琳的眼中,这些乐官们如豆蔻年华般年轻俏皮,舞蹈动作和韵律都洋溢着青春活力。

《唐宫夜宴》共分为五个段落,演出时长长达7分01秒。这段独特的表演,展示了女乐官们在为皇帝伴宴的路上的种种情境。在一段故事中,她们路过一汪湖水,湖面便是她们的梳妆台。那时照镜并不容易,于是她们都挤在湖边整理姿容,这一幕最见少女情怀。吹笛子的独舞,是她们对家乡故人的思念;双人琵琶舞,则体现了姐妹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集体“照镜子”的一幕,展现了她们的团队精神。

当唐宫号角响起,她们收起小儿女态的调皮可爱,排着队走进宫墙,为皇帝和观众献上表演。演出结束,乐官们定格瞬间,有位小姐姐回眸一笑,仿佛在说:“虽然我们大唐盛世已远去,但我们依然珍视这悠久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共同的瑰宝。”

晚会总导演陈雷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电视晚会一定要让观众喜闻乐见,兼具娱乐性和观赏性。今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调性就是好看、好玩,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温暖。”节目《唐宫夜宴》由郑州歌舞剧院同名作品改编而来,它融合诙谐幽默的元素,展现了中原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魅力。本次河南春晚主题就是展现黄河文化,而《唐宫夜宴》正是对这一主题的完美诠释。

《唐宫夜宴》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通过舞蹈、服饰和表演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大唐盛世的繁华与辉煌。它也唤起了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之情。作为国宝、国风和国潮的代表,《唐宫夜宴》展现了熟悉的陌生感,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重新演绎《唐宫夜宴》:古韵今风的融合之旅

经过精心的改编,《唐宫夜宴》在保留原有韵味的基础上,焕然一新。导演陈雷团队巧妙地将电视化表达与虚拟技术结合,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

据悉,改编后的节目时长仅缩短了一分钟,但内容却更加丰富。利用先进的抠像、三维、AR等虚拟技术,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得到了二次包装。他们在舞台上尽情演绎,又在棚内经过一天的精心录制,最后通过技术手段完美合成。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陈雷团队还运用了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完美融合。歌舞仿佛被置入了博物馆中,营造出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奇妙感觉。

随着节目的展开,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名画之中。《唐宫夜宴》的剧照穿行于各种国家级文物宝藏之间,如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唐俑们“活”了起来,在各种文物间游走,为观众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节目还融入了国风与国潮元素,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中华历史与文化氛围。

陈雷表示,这次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加入了国宝、国风和国潮元素。观众在欣赏舞蹈的也能看到很多河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他们穿梭在山水画般的水墨长卷中,仿佛走进了历代名画的影子世界。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

从博古馆到美术馆的文物字画陈列,观众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国风扑面而来。所谓的国潮,更是一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动漫感。最后的宫殿虽然富丽堂皇,却更像是网络游戏中的二次元世界。

不止于此,《唐宫夜宴》还展现了“融”的状态。陈雷介绍道,此次河南春晚不仅融入了“融媒体+”概念,还弱化了主持人串场的概念,放大了节目本身的亮点。整台晚会在策划之初就融入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陈雷表示,他们一开始就是冲着“破圈”去的,没想到现在会如此火爆。他甚至发现,网络晚会的“拆条”概念在电视晚会中更为明晰。这意味着每个节目都有吸引观众的独特之处,即使是不看电视春晚的受众也会被吸引回来看,并多次传播。这种融合与创新无疑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听盛宴。河南广播电视台为春晚投入全力宣传,不仅在河南卫视大屏上播出,还同时在移动端通过河南卫视、民生频道、都市报道等八个快手账号播出,且移动端播出比大屏提前半个小时。

“电视不仅仅是窄众的艺术形式,我们媒体人最不能陷入自娱自乐的误区。我们致力于创作接地气的群众文化,让节目既歌颂人民,又让人民喜爱。”陈雷介绍,河南春晚之所以能取得广泛关注和好评,得益于机构改革和机制创新。各部门不再各自为战,而是通过竞聘,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协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在2020年金秋成立了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这个中心集图文、音频、视频、多媒体于一体,是全台广电宣传的全方位平台。它协调全台各频率频道的广告资源、新闻发布以及活动举办,实现“融媒体统筹、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的运作模式。这一中心致力于打造河南广播电视台的统一合作对外窗口,成为河南广电的一张品牌名片。

随着河南春晚的火爆,特别是节目《唐宫夜宴》受到全国网友的热烈追捧,点赞和浏览量超过5亿。许多观众表示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希望到河南博物院亲眼目睹节目中的文物。

(以上内容由河南卫视提供,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和其所在单位的社交平台)

奇闻异事|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恐怖故事|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