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茶季节,寻茶菌团队启动了一场名为“地道春味·寻茶中国”的探秘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安徽的黄山,这里被誉为黄山毛峰的原产地,一杯地道的黄山毛峰等待着我们的探寻。
黄山毛峰,其名为“峰”,实因其外形如山峰般挺拔、白毫披身、芽尖似峰,给人以一种俊秀的美感。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毛峰的特点,那定是“秀”。
这种“秀”不仅体现在其茶叶的外形上,更体现在其生长的秀美山水之间。当我们乘坐的汽车穿越深山中的茶园,窗外的青山绿水如同幻灯片般展现,仿佛诉说着山水之秀是黄山毛峰的底色。
黄山,这座以山而得名的城市,背后隐藏着古时的徽州历史。古徽州的故事中,山与水是绝对的主角。黄山毛峰便诞生于这样的山水之间,群山之峻、水路之通,为其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正如古人所言,“高山云雾出好茶”,但在黄山,“名山胜景出好茶”更为贴切。黄山山脉云雾缭绕,为黄山毛峰的生长提供了最佳环境。中国的名山虽多,但能与传统名茶有直接联系的并不多,黄山毛峰便是其中之一。
黄山的山水,不仅赋予了黄山毛峰的底色,更是为其平添了几分“仙气”。在海拔超过400米的山野密林之中,昼夜间的巨大温差和云雾的荫庇形成了适宜茶树生长的绝佳环境。早在明朝末年,黄山云雾茶就已闻名于世,被誉为茶品中的第一。
在黄山曲折的山间公路上,一边是山,另一边永远是水。流水与群山共同构成了黄山的独特景色。虽然黄山地处群山之中,但其流水的存在使得它并不闭塞,这为黄山毛峰行销全国提供了便利。位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了茶叶重镇。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富溪乡,其清澈的溪水汇入新安江,最终流入千岛湖,成为农夫山泉的水源。
在这里,我们品一杯黄山毛峰,感受其秀美的山水之韵,体验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在这里,我们探寻的不仅仅是一杯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生活的艺术。在群山环抱的山间,一股澄澈的溪水如灵动之画,赋予茶园生机勃勃的活力。摄影/缪克强
沿着通往茶园的道路,映入眼帘的是黄山市“争做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的口号。这座城市对于化肥等农资实施了严格管理,去年更是明确了禁止化学农药进入茶园的决心,转而采用绿色的物理防治方法。例如,茶园中遍布的黄色诱虫板已经成为保护茶树的一道重要防线。采用捕虫黄板进行物理防治,是对大自然的尊重与保护。摄影/吴学文
在这片绿水青山之间,自然美景成为黄山毛峰品质的永恒底色。谈及黄山美食,便不得不提其独特的味道——咸与辣,打破了江南的“小清新”印象。黄山的美食文化,有着别具一格的“重口味”。这里,北方人的“打翻盐罐子”和南方的辣味在此交融,就连一道简单的炒青菜也演绎出了“宽油下锅”的精髓。
黄山美食中的佼佼者无疑是臭鳜鱼和毛豆腐。它们虽带有异样的发酵味道,但正是这种味道展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古时徽州因交通不便,长江里的鳜鱼运到徽州后易发酵变臭,经过重盐重辣的烹煮后散发出独特的鲜味。毛豆腐表面长满白毛,在霉菌的催化下变得细腻丰腴。这些食物不仅味道鲜美,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黄山人提供了延长保存期的方法,展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想象力。摄影/方托马斯;吴学文
与繁华的苏州、扬州相比,徽州地势封闭,物质贫瘠,信息交流不畅。这种环境逼迫徽州人外出闯荡经商。他们以“徽骆驼”的名义四散开拓,打造出属于徽商的商业帝国。封闭的群山带来了当时的物质贫瘠与信息闭塞也成就了徽商的坚韧与毅力。摄影/卢文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言:“茶叶是家乡的土产。”茶叶与徽商的经商之路紧密相连。谢正安这位漕溪商人,在清朝咸丰年间选择了投身茶叶行业,在上海创办谢裕大茶行。他所创制的黄山毛峰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名声大噪。茶行的印章见证了黄山毛峰的起源。摄影/吴学文
徽商们凭借实力为家乡“带货”,张一元与吴裕泰等知名茶企的创始人也都来自徽州歙县。如今黄山毛峰的制茶工艺虽已实现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但每一枚鲜叶仍然需要采茶人手工采摘,这是茶叶最为珍贵的部分。摄影/吴学文
在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黄山毛峰茶叶的蜕变融合了复古与高科技。手工采摘的鲜叶经过炒茶工人的辛勤劳作,最终成为干茶。这一过程中既有传统的技艺传承,也有现代的科技应用。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展现了复古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晚上七点,都市喧嚣逐渐消退,多数上班族已结束一天的工作。在谢裕大漕溪茶厂内,灯火通明,犹如白昼。这里是黄山毛峰的生产基地,生产作业才刚刚开始。
随着春茶季节的到来,制茶工人们忙碌在流水线上,直至深夜。摄影/吴学文
如今,黄山毛峰的生产已实现全机械流水线作业。三条长达百米的生产线如钢铁巨龙般在厂房中蜿蜒,每天可处理15万斤鲜叶,相较于人工炒茶,这是一个数量级的提升。
传统炒茶工艺依赖师傅们丰富的制茶经验,但这种技能的训练并不容易。每年春茶季节只有短短一个月,培养一名合格的炒茶师傅需要数年时间。
而在谢裕大漕溪茶厂的先进生产线上,荣获了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荣誉。通过电子显示屏,从杀青到烘焙的温度信息一目了然。
当地茶农桂大姐与丈夫两人辛勤打理着自家十几亩的茶园。从凌晨三点采茶到傍晚六点,他们一直在忙碌。中午时分,桂大姐急匆匆地骑着电动车来卖茶,然后急忙回家替换还在山上劳作的丈夫。
从采茶到制茶,无数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劳作,如同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组装起这条24小时不间断的春茶流水线。
除了谢裕大茶厂,还有许多小而精的茶场在这片原产地的土地上蓬勃发展。在富溪乡的徽百年茶厂,负责人王红书近40年来钻研黄山毛峰制茶技艺。他对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一丝不苟。
理条是塑造黄山毛峰外形的重要工序。王红书改进的新型理条机使得干茶形状更加紧致,外形更加自然。
不同于炒青绿茶的浓郁工艺香,黄山毛峰采用烘青的加工方式,带来了纯粹而秀雅的口感。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机械取代人工已成为时代的大势所趋。不变的是茶人们对茶叶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匠心独运的雕琢。
在生产过程之外,黄山毛峰的形象也独具一格。在黄山核心产区之外的地方,如歙县的螺蛳坑,茶文化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这里的人们靠种茶卖茶为生,仿佛置身于一个与外界隔绝的隐秘角落。
75岁的吴长根大爷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他所在的村子在晚清时迁居到此方大山深处。傍晚时分,茶叶作坊开始制作茶叶,采用炭火杀青的方式,为黄山毛峰增添了一丝古早滋味。
在茶旅结合的趋势下,黄山毛峰正逐渐走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现今的年轻人对茶的兴趣不仅是对生活习惯的复刻或创新,更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改革与复兴。传统名茶以新颖杯型展现茶饮美学,令人耳目一新。摄影大师吴学文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瞬间。
想象一下中小学生们发现原本印象中的苦涩之茶,如今已变成手中的香甜饮品,潮流时尚,传统茶文化也变得轻松有趣,这无疑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认知维度。他们对茶的印象已经跃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安徽黄山,是当地第一家茶叶博物馆。摄影大师吴学文的镜头再次记录下这一盛景。这里每年都会吸引4到5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茶文化研学。在非遗制茶技艺体验园内,孩子们可以依照传统工艺亲手参与黄山毛峰的制作,从采茶到烘干,体验全过程。
在黄山、西递、宏村等知名旅游景区,黄山的茶企开设的茶叶门店向国内外游客传递着中国的优秀茶文化。旅行打卡的新潮流便是品尝当地的特色茶饮。摄影大师吴学文用镜头捕捉了这一精彩瞬间。
从茶叶的生产到销售,再到逐渐兴起的研学文化产业,黄山毛峰贯穿了一二三产业,像是一场“百年秀场”正在拉开帷幕。
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也来到黄山,感受中国的茶文化。博物馆的徐纪苗馆长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同学,他的家乡撒马尔罕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茶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当他来到中国后,却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中国人喝茶似乎从不加糖。其实,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深远,品饮方式也一直在演变。从唐代的煎茶法到宋代的点茶法,再到明代的瀹泡法,我们的品饮方式在不断升级,但对茶的热爱始终如一。摄影大师吴学文用镜头记录下这一文化交流的盛景。
黄山毛峰,这片秀美的茶叶,展现着中国的文化魅力。茶,既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精神享受,也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茶的身份与定位可以自由切换,雅俗共享。摄影大师吴学文的镜头下,黄山毛峰秀出了它的风采。
目光放远,中国的茶叶曾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受世界追捧的“神秘东方树叶”。如今,留学生以茶为纽带,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中国的茶文化走向世界。黄山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城市,成为了没有屋顶的茶叶博物馆,也是中国茶向世界发声的桥头堡。摄影大师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展现出黄山毛峰的骄傲与自豪。“秀”出中国好茶,黄山毛峰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