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路的端头开始,那条在陪都时期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的打铜街,连接着上下半城,其历史底蕴深厚,让人不禁想要探寻其由来。
打铜街,顾名思义,曾是打铜人聚居之地。在清末民初,这里繁荣地存在着十多家铜制品作坊,每日的敲敲打打声不绝于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忘记了“懒阳坡”这个古老的地名,而开始称呼这个地方为打铜街。随着1929年重庆建市后城市的快速发展,这个区域因为紧邻码头和新建公路,使得老作坊逐渐被新兴建筑所挤占。到陪都时期,仅剩下一家技艺精湛的铜器铺——“四而铜器铺”。
这家店的老板兼铜匠李小白,其门店常常吸引顾客和路人的关注。关于店名“四而”的谜团,一直被人们热议。直到偶遇其孙女,才揭开这个秘密。“四而”,取自《三字经》,寓意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李铜匠虽然没赚到什么钱,但他的子女众多,每当他出门,戴着写着“老李满子”的草帽,总是洋洋自得。
打铜街作为曾经的金融重镇,拥有川康、和成、中央、交通等金融机构。其中,打铜街与民族路交叉处的美丰、川盐、中国银行等建筑,曾阻挡了震惊世界的“九·二”火灾的蔓延。这场火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幸运的是,这些钢骨水泥建筑在灾后得以保留。
沿着打铜街前行,你会看到四川省轮船公司、废旧物资回收公司、重庆市食品公司等企业。走出上街口,便是与新华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这里曾是老重庆的“神仙口”。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上海绸缎大王王延松建造的“建国银行”,苏泽九创办的“九园包子”店等历史悠久的门店。
棉花街隐藏在这些沿街门面的背后,而棉花街尾沧白路口的“南国大厦”,曾是陪都时期周恩来、吴玉章等政要名人演讲的场所。这里还承载着许多故事,如齐白石在此下榻并绘制山水12条屏的传奇经历。
千厮门高坎上的沧白路更是故事繁多。这里曾是重庆市文化局、工商局、政协机关的所在地,毗邻嘉陵江索道。这里还是陪都时期苏联大使馆武官处的所在地。沧白路因纪念重庆籍辛亥革命元老杨沧白而得名。这条路濒临嘉陵江的高崖之上,崖下是重庆特色的吊脚楼最密集之地,这里融合了天成巷、纸盐河街等巴渝特色景点。整条街道充满了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在明朝初年,戴旭指挥使在重庆城新筑的城墙中设立了九开八闭的城门。其中洪崖门是闭门,直到明末为了抵御张献忠的攻击,才在城墙上安装了两门威力巨大的大炮,据说能够打击江北人头山和长寿城。其中一门大炮曾放置在枇杷山博物馆花坛中,展示着其强大的威力。沿着沧白路延伸,我们能够找到重庆保存最完好的老城墙遗迹——戴家巷段,这里是最直观、最险要的地方,壁立千仞,与江面形成六十余米的垂直落差。
张培爵,荣昌人氏,是辛亥革命的元勋和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他曾任蜀军都督和四川都督府副都督,却在被袁世凯诱调北京后不幸被害,年仅39岁。国民对他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1935年颁令国葬。在沧白路,还建立了一座纪念他的石碑,碑文由著名书法家但懋辛题写。
1949年1月16日,重庆市市长杨森及众多政要、市绅、商会代表曾在沧白路的沧白堂为嘉陵江大桥的奠基典礼。这座大桥原本计划从沧白路修到江北水府宫,全长460米,但由于局势动荡和经费问题,只有开工并未完成。在近年来,洪崖洞经过重新开发,已经成为了著名的商业地产和吊脚楼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全国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在城市的另一角落,“九园包子”旁边有一家集邮门市部,集邮爱好者们经常在这里交换邮票,使得人行道时常被阻断。走过筷子街,就是历史悠久的罗汉寺,寺内的罗汉堂拥有500尊栩栩如生的造像。罗汉寺打火队是山城的一道独特风景。附近还有陪都时期的“丘二馆”炖鸡面、苏杭味的“松鹤楼”以及“大陆百货”等老字号店铺。
现在小什字家乐福对面是重庆市第二中医院,顺街有一家名叫“新描容理发室”的理发店,他们的发艺功夫在重庆市堪称一流。这里还有建于1935年的“英年会电影院”和一位朝鲜人开的“平壤口腔科”。旁边的“留真相馆”曾经是文化名人、影星、社会名流等拍照的首选之地,解放后更是出国人员标准像指定拍照点。沿着马路,还可以找到“大昌祥绸布庄”、“重庆金店”等老字号店铺。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重庆市农资公司的日本尿素口袋帮助了许多生活困难的人们。他们穿着这些轻薄耐磨、带有醒目尿素商标的口袋缝制的衣裤在大街小巷穿行。“老四川”牛肉馆是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书写招牌的名食名店。他的精饮馔烹饪之道以及对牛肉的偏好使得他成为这里的常客。“老四川”的卤牛肉、白汁牛肚、红烧牛肉等菜品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吸引大量食客前来品尝。小说《红岩》中就有地下党员因酷爱灯影牛肉而背叛的情节。而“老四川”最具特色的是其油寡不腻、味正汤清的“清炖牛肉汤”,分外考究烹饪功夫的这碗汤造就了两代全国劳动模范。跟随这两位劳模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辛勤付出。在20世纪60年代初,朱德委员长在潘家坪国宾馆疗养时,对老四川陈青云精心烹制的“清炖牛肉汤”情有独钟。那时,重庆市饮食服务公司的女经理梁杰将其作为政治任务,每周两次派专车专人送去。
如今,我们回顾解放碑附近的会仙桥口商家。在王府井百货地块,曾有一家由四川省主席刘湘题款的“祥林永南北山珍海味行”。这是张寿康陪都时期与人合伙的生意。他们经营着北方的发菜、松茸等,以及南方的金钩、鱼翅等海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祥林永”是重庆第一家引进并独家销售“味精”的商家。那时的“味精”工艺复杂,原材料消耗大产出低,几乎与黄金等价。其包装瓶大如“藿香正气水”,小如“金灵丹”,出售时还配有竹制挖耳,用于在菜肴或汤里提鲜。直到上海民族实业家吴蕴初研制出价格更低的“佛手牌”天厨味精后,普通人家和餐馆才逐渐使用。
解放前,商品出售以散货为主,包装捆扎是各店必备技能。家父的合伙人袁位臣练有一手绝活,他能够根据顾客购买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快速用包装纸和细麻线捆扎成各种形状,方便提携。他的这一技艺多次在重庆商会和同业公会组织的比赛中获奖。
紧邻的是“醉东风酒楼”,其招牌由重庆市商会会长汪云松题写。附近还有著名的“皇后餐厅”、“大光明歌舞厅”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陪都初期,田云辉先生在热闹的民族路中段开设了“心心咖啡馆”,主厨来自上海百乐门,店内招待们会重庆话、国语和英文,为宾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这个街区吸引了军政要员、各界名流等,演绎出许多趣事逸闻。
在这个地段,最著名的是许忠武开设的豪华装修的“皇后餐厅”。他看准商机,融合下沉舞厅、音乐茶座等,成为名人和政要的宴会应酬首选之地。解放初期,西南局的领导和一些重大活动和宴请都在此处举行。后来,“皇后餐厅”更名为“民族路餐厅”,划归重庆市饮食服务公司管理。
这里还有一段历史轶闻:1940年,田汉作为特邀司仪主持了一场盛大的婚礼,郭沫若担任证婚人,众多政商要员、文化名人齐聚一堂。魏鹤龄与袁蓉在这场合璧人的婚礼上应诺了终生相濡以沫的誓言。他们的婚礼成为陪都最耀眼的时刻。
改革开放后,“会仙楼宾馆”冲破限制,建起了一座超过解放碑高度的建筑,成为重庆的新地标。其招牌大字由著名书法家张健亲书。后来,“会仙楼”经过多次改造和发展,成为餐饮、服务质量一流的单位。在2009年,因环球金融中心的建设,“会仙楼”被爆破拆除。跨越五四路口,踏入解放碑的繁华地带,我们仿佛被带回到了建国十周年的激动时刻。当时,中苏正处于甜蜜的交往期,重庆的各个重要单位,如大溪沟发电厂、长寿狮子滩水电站等,都迎来了苏联的专家。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展示重庆的美好形象,全市财贸单位精心挑选了一批年轻貌美的姑娘,她们统一着装,专门服务于这些尊贵的苏联客人。于是,“重庆友谊商店”应运而生,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豪华的装修。商店的周边也有着丰富的配套设施,左边是重庆市供销社,右边则是重庆渝中区分行。
街对面,一座雅致的居所引人注目。那是著名书法家吕彭祥之父吕季子的居所“吕园”。吕季子是一位留日医学博士,与众多知名文人墨客如潘伯鹰、于右任、杨杰等有着深厚的交情。吕园门楣上的牌匾是由书法宗师于右任亲自题写的。这里不仅是品茗论诗的好地方,也是书画医界名人经常聚会的地方。如今,吕彭祥先生仍然保留着一份珍贵的墨宝,那是李根源在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字迹。
在另一角落,有一个专营小商品的“新生市场”,它的前身是在抗战时期因日本轰炸而被迫重建的“陪都商场”。旁边的“六一童鞋厂”门市部、银行解放碑分理处等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景象。后来,“中国百货公司”被康心如盘下并重新装修布局,成为了一个具有特色的市场。一场大火让这一切化为乌有,“群林市场”的辉煌也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值得一提的是,“九龙”服装的口碑依然流传至今,它曾是为重庆出国人员制作定制服装的唯一单位,这一职能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如今,“群林市场”虽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回味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