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推动经济进步的关键力量,特别是在我国中小企业领域,物流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已然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议题。
一、中小企业拟定物流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企业物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制成及销售的完整循环活动。它致力于优化从制造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和信息分配,尽可能地减少库存,降低运输成本,加速交货时间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物流战略逐渐成为企业整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
二、国外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趋势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外中小企业为提升竞争力,纷纷重视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的应用,呈现出以下趋势:
1. 物流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受到重视。中小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纷纷通过制定物流战略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 选用物流新技能和新的管理方法。许多企业都会在进行物流技能和管理方法咨询后,再做出选择。
3. 重视第三方物流组织的作用。第三方物流组织能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成为中小企业的理想选择。
三、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现状分析
1. 宏观环境分析
虽然物流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但从宏观环境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如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滞后,法律法规不完善,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各地区、各部门缺乏协作精神,第三方物流市场单薄等。
2. 微观环境分析
从微观环境看,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导致效率低下。我国中小企业对物流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和重视,因此没有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同时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核算和分析,导致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低下,使得物流总成本居高不下。
(2)物流企业信息及手法滞后。许多企业在物流管理上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时代,虽然部分企业已经配备了电脑,但尚未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缺乏E-DI、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各物流公司之间缺乏协作和协同竞争的理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等部门,但往往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不愿将物流交给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三方运营。这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更无法以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中小企业亟需更新观念、提高协同合作能力并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与方法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支持与协助推动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物流发展战略方案的拟定
鉴于我国众多中小企业普遍采取自营物流方式,为满足现代商场对产品小批量、多批次、多种类及紧急性的需求,制定一套科学的物流发展战略方案至关重要。
4.1 要营造良好物流发展环境
应首先加大物流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强和完善物流法规建设;第三,采取积极政策,鼓励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各地区与各部门应相互协作,提升物流绩效和服务水平,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发展。
4.2 我国中小企业应重视物流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应树立现代物流是“第三赢利源”的理念,将物流视为优化生产流程、强化市场营销的关键。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技能和产品质量上可能有所不及,但在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反应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有效的物流管理,中小企业能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节约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4.3 依托第三方物流组织
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直接将货品送达最终顾客,减少“中间环节”,能更高效地管理资源,节约开支。中小企业应集中精力处理核心业务,将物流服务交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以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4.4 中小企业间形成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众多中小企业应通过物流战略联盟实现集约化运作,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积极寻求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销售商等结成战略联盟,实施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外竞争,提升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4.5 运用网上交易途径,实现电子物流
互联网的普及简化了交易流程。中小企业不需EDI(电子数据交换)也能运用电子物流公司的服务。客户可以在物流公司的网站上控制存货,通过互联网预定车队,进行码头取货等操作。更重要的是,企业能通过EDI系统直接连接客户的数据体系及仓库管理系统(WMS),实时监管和规划存货的流通和补充,实现库存最小化。
4.6 以创新的服务形式做物流
物流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要适应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创新服务模式,甚至实现客户化定制物流服务。只有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4.7 中小企业物流体系的构建
(1)物流途径与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途径、设备及其他资源构建基础设施途径和信息途径及网络体系、物流配送体系。
(2)物流途径建设:涵盖市场、产品、企业及核心要素的研究、途径目标的制定、途径长度和宽度的评估、途径成员的挑选及职责、途径协作等方面。
(3)物流设备的网络构建:涉及设备的性能、成本、数量、位置、服务对象、存货类型及运输选择、管理运作方法等。
(4)物流的运输、仓储和物料管理:运输包括承运人选择、运输合理化等内容;仓储涉及设备布局、货物装卸等;物料管理包括预测、库存控制等。
(5)物流信息体系建设:涵盖需求计划、管理控制、决策分析、途径成员之间的衔接等信息处理与管理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