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深度解析
(一)信息化需求层次普遍不高
在我国物流行业中,信息化需求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信息化、流程改造的信息化以及供应链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公司仍停留在基础信息化阶段,即以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为主,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只有少部分公司开始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而全面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这一现象主要源于我国中小物流公司的数量众多,其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了整体的需求层次。
(二)中小型物流公司信息化发展步履维艰
预测显示,未来几年我国中小型物流公司数量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些公司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起点低、实力弱、技术有限,再加上环境、发展、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信息化在中小型物流公司中难以推进。这也导致了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滞后及资源整合难题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物流行业的重要载体,对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具有关键作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建设明显滞后,导致物流信息分散、条块分割,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不仅使得信息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形成了“信息孤岛”,也导致物流行业难以形成合力,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居高不下。
(四)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设备的落后
在我国物流公司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物流设备都相对落后。许多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如RFID等,在我国的应用有限,效果也不理想。大多数物流公司的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物流服务系统,如订单管理、货物跟踪等。与国外的物流管理自动化相比,我国的差距十分明显。
(五)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的匮乏
我国物流业在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高水平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大部分物流公司缺乏既熟悉物流管理业务,又懂得信息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物流信息化的进程。
(六)物流信息化供应商的商业模式不成熟
尽管我国物流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物流信息化供应商,但很多供应商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信息化供应商相比,我国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还有待提高。
(七)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不足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物流部门的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导致物流环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不统一,这增加了物流无效环节,降低了物流速度,提高了物流成本。
二、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加速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以需求为导向,提升信息化水平
根据物流公司的实际需求,逐步推进信息化的建设。从基础信息化做起,逐步向流程改造的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过渡。
(二)关注中小型物流公司信息化发展
针对中小型物流公司数量多、实力弱的特点,和相关机构应给予支持和引导,帮助其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加大投入,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和资源整合。
(四)推广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
鼓励物流公司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
(五)培养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加强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六)优化物流信息化供应商的商业模式
鼓励物流信息化供应商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经营业绩和技术水平。
(七)推进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
加强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统一规范物流环节的标准,降低物流成本。针对各发展层次的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紧紧围绕自身需求,寻找适合自身的信息化发展之路。对于中小型物流公司而言,面对发展不确定性和信息化难题,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投资的方式,研发低成本甚至免费的中小公司信息系统,为它们提供信息化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推动中小型物流公司信息化进程,还能统一电子单证标准,促进产业标准化,加速物流集约化进程。
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加强平台搭建可以有效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信息交互与共享,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采用先进技术如扩展标记语言(XML)等,为电子数据交换(EDI)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以适应公司信息化发展需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可从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主导,服务对象多元化,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平台;二是公司主导,主要服务于某一行业供应链的特定平台。平台需提供的物流信息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市场需求、业务运作资源及其他咨询服务信息等。
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已有所进展,如交通部的三大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果。对于公司自身而言,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与设备至关重要。根据公司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如EDI、GPS/GIS等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物流设备,可以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注重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开发。
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相应的人才与教育政策,重视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应具备文化基础、物流专业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应鼓励多渠道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物流信息化人才,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新兴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应积极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信息系统和商业模式,为物流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物流行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整体物流服务水平,迎接物流行业的崭新未来。我国物流与信息系统的现状反映了两大核心问题:一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物流信息系统,目前我们尚处于模仿和学习的阶段;二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混乱,缺乏体系化,使得信息共享变得困难重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
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我们的研发能力,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物流信息系统。对于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我们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建立一个统一且高效的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以满足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知名的物流系统供应商已经开始将视线投向我国的中低端市场,传统的信息系统供应商也将逐渐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角色转变为服务供应商,利用信息技术为客户创造效益。而一些基础性的、共性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将被整合,并逐渐趋向标准化和规模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将在市场细分和专业化的道路上寻找发展的机会。
为了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国家必须针对现状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行业管理部门、部门与公司之间、以及各公司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过程的标准化,而且能够更好地支持不同系统和不同格式数据之间的互联与交换。这样,我们就能真正地打破物流信息分享的瓶颈,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换与传输,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物流信息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