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如一条繁忙的物流之河,专注于货物的运送与传递。想象一下,别人为你邮寄车辆,你只需要凭借身份证就能轻松接收,便捷至极。但如果对方选择到付,那你就需要支付相应的运费。
那么,何为物流企业呢?它们是那些全身心投入物流活动的经济实体。这些企业至少涉足运输(包括运输代理、货物快递)或仓储等业务,并根据客户的物流需求,对运输、贮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精心策划和管理。它们拥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体系,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服务功能的差异,物流企业可以被划分为三大类别: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这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要服务特点,向物流服务的其他方面延伸。根据企业是否自行完成和承担物流业务,还是委托他人进行操作,物流企业又可以分为物流自理企业和物流代理企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现代物流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ERP技术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正在加速物流行业的变革与创新。
ERP的核心管理思维是供应链的管理。在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供”与“需”的两面性。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办法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当前物流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企业内部看,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的所有业务单元如订单、收购、库存、计划、生产、质量、运输、市场、销售、服务等以及相应的财政活动、人事管理都纳入一条供应链内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各种业务和信息能够完成集成和共享。
还有工业供应链或动态联盟供应链的管理,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延伸为面向整个行业的产业链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将多个企业纳入一个整体管理下,实现协同运营和协同运作。对于大型物流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在加工、制作、包装、流通环节与客户之间,建立一个业务相关的动态企业联盟和全球网络供应链管理。
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建立世界级物流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公司需要具备强大的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能力,规划和运行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以赢得关键的竞争优势。在信息化时代,ERP体系更是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整合了企业内外的所有资源,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了面向供应链的管理工具。它重新定义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借助信息技术使企业的基础数据共享,提高了决策的速度和准确率。
关于企业实施ERP和信息化管理的深度解析
当我们深入探索企业管理的内涵时,不难发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ERP的实施和信息化管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企业而言,实施ERP系统是一场涉及企业战略、流程、人员等多个层面的深度变革。它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诊断,处理各种潜在问题,并进行大量的人员培训。这一过程涉及到思维方式的转变,流程的重构,以及涉及众多员工的个人利益调整。企业的领导者必须亲自参与项目的实施,确保每一步都符合既定的流程。从概念层面来看,ERP不仅仅是一套管理系统,更是一种管理思维的具体体现。它涵盖了问题诊断、高层领导培训、计划确认、前期准备、软件实施及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正因如此,ERP的实施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
而对于信息化管理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并不需要大规模的人员培训和业务流程重组,也不需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思维和方法。这一进程一般由信息管理部负责,不需要全员动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正在蓬勃发展。ERP在不同的地区、行业、类型的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发挥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个企业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ERP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拓展。
那么,为什么我国的物流企业要实施ERP呢?在发达国家,商场经济已经十分成熟,市场机会相对较小。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精细化的管理。而在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流程制的管理方法应运而生。这种方法强调职工的满意度和客户的满意度,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实施ERP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也要清楚,ERP并不是万能的。
面对复杂的物流需求,许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繁琐的物流服务接口才能完成物流作业,这不仅造成了时间上的延迟,也使企业对客户需求响应的速度减缓。重复的物流体系建设也带来了高昂的成本。成立物流中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建立物流中心,企业和客户的所有物流作业都被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接口和界面上,使得管理和响应更为高效和及时。这不仅缩短了响应的时间,也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因为物流中心面向的是集团型企业及广大客户,因此集团内的物流体系被整合到物流中心内,避免了重复建设的问题,大大节省了成本。
在现代物流的大背景下,航空公司、船运公司、铁路及公路运输企业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还包括航运码头、航空港、铁路枢纽及国家物流中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行业已经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了跨行业、跨国家区域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大多来源于传统的货代企业。
传统的货代企业通常基于其地理位置来决定其业务范畴,多数从事单一功能的货运代理业务。由于功能单一,这些货代公司通常只能提供“港到港”、“站到站”的服务。如今,世界货代正在整合当地的陆路运输和内河航运代理,为客户提供了门到门的服务,这种服务扩展被称为全球多式联运。
国内以民航快递公司为首,开始实施“门到门”服务的货运代理公司,利用空港优势建立快递服务,并与全球货代体系接轨,以实现全球多式联运服务。但由于传统货代只有单一的业务功能,如果要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发货人和收货人必须一起联系其他的货代或运输公司,来完成从港口到目的地的送货流程。这个过程缺乏透明度,不可控。
那么,如何实现“门到门”的送货服务及可视化服务呢?这涉及到全球化的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是通过建立跨行业、跨区域(国家)的物流服务资源网络构成的服务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客户在委托一个物流企业服务时,可以预先知道货物将在何时到达目的地。收货人无需亲自提货或委托提货,而是在被告知的时间内接收货物。
货代事务的这种转变为用户带来了诸多好处:整体物流成本下降,流程可控,能与现有的计算机体系无缝对接,实现实时信息交流。货代公司将通过多式联运提供更恰当的服务,从而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多式联运体系的实现必须依赖完善的计算机体系,且因涉及不同行业的不同体系,在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方面面临挑战。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处理及电子作业交易平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级的物流服务企业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大陆市场。最早进入的便是世界贸易及货代业务。其后,随着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许多大型物流公司开始进入,包括一些知名的全球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入我国市场:一是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或集团型企业合资,专业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二是直接在我国建立采购及全球配送中心,为跨国企业在我国的采购和生产提供优质的物流和配送服务。
外资企业在进入我国物流市场时,面临文化环境适应和整合的问题。“能否实现无障碍交流”成为它们成功的关键。在我国建立组织时,需要雇佣本地劳动力以降低运营成本。为了达到无障碍交流,它们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根据用户的文化背景进行多语言化的调整。
物流行业的发展正朝着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供应链管理和客户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