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之精髓
物流,乃是物质世界中实体物质的流动与组合。这其中的“物”,指的是具有实体特性和能够进行物理位移的物质材料。而“流”,则是一种物理性运动,其意义在于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地球产生的物理性运动被称为“位移”。无论是宏观的地理性大规划,还是微观的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小规划位移,都是“流”的体现。而“物”与“流”的完美结合,则是一种基于自然运动的高级运动方式,它在经济、军事乃至社会意图与实物之间,探寻着运动的法则。
二、物流的多元面貌
根据物流的方针、意图和规划的不同,我们见证了多姿多彩的物流类型。微观物流,如同社会再生产全局的缩影,从社会再生产的整体视角研究物流活动,其特色在于综观性和全局性。而顾客和生产企业所从事的具体物流活动则属于微观物流的范畴。再来看社会物流,它超越了家庭界限,以一个社会为范畴,服务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企业物流,则是从企业的视角出发,研究与之相关的物流活动。世界物流则是现代物流体系中发展迅猛的一个领域,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交往、买卖活动及其他国际交流而产生。区域物流、一般物流以及特别物流等,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物流世界。
三、解读物流体系
物流体系是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归纳体,这些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共同实现物流的整体合理化。它既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子体系或组成部分,又具有输入、转化及输出的三大功能。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流,物流体系得以生存并发展。其特色在于地域跨度大、时间跨度广、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强。在结构上,物流体系属于中心层次体系规划,具有可分性。体系内的复杂要素间存在着强烈的“背反”现象,需要我们小心处理,以免导致整体恶化的后果。
四、供应链管理的奥秘
供应链是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直至最终用户的流程。这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物流管理实际上是将企业的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供应链有四个关键:其一,它是一个单向流程,各环节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通过链条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其二,它是全局的战略管理。如果仅依赖部分环节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方案失真;其三,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观念与传统不同。在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中,库存不是用来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是被看作是供应链的平衡机制。
第四,供应链管理的创新方法不断涌现。比如,采用整体归纳法替代接口法,让管理更加全面;避免供应链的薄弱点,寻求总体平衡;用简化的供应链方法防止信号堆积和扩展;以及运用经济控制理论实现精准控制。
在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中,虽然企业需要全面管理整个供应链,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环节都需要企业亲自操作。在部分环节上,利用社会力量进行运作也是完全正常的。
第五,关于出产物流。出产物流是指从原材料、燃料、外构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被运送到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这些物料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向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贮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物料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流出,整个过程中都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这就是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出产物流的起点是原材料、外构件的投入,终点是成品库房,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出产物流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与控制。
第六,关于物流技术。物流技术是指流通技术或物资运输(含中止)技术。与生产技能不同,生产技能是生产某种产品、为社会提供实质性物质的技能;而物流技能则是将生产出的物资进行移交、贮存,为社会提供无形服务的技能。也就是说,物流技术的作用是将各种物资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它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两个方面。
物流技术与实际的物流活动密切相关,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活动的功能和效果。
第七,微观物流与微观物流的区别。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物流是微观的;而从企业运营的角度看,物流是微观的。微观是指整体性概括,构成整体的部分称为微观。比如,有一句话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整片森林是微观,看到单独的树木是微观。在经济学中,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分。同样,在物流领域,如何整体性地操作物流问题在国家、区域等大范围内是微观物流的问题。而微观物流更关注于物流活动主体如制造商、流通业者、运输企业等是如何操作物流的。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不同的产品是如何送到各个家庭中的也属于微观物流的范畴。对微观与宏观的划分并不总是那么明确,有时候也会用到“半微观”的说法。总体来说,微观物流更关注国家或者区域性的整体物流,而微观物流则更注重企业运营中的物流问题。在核算物流成本、构建物流体系网络等方面,两者有所不同。
第八,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经济中的流转、经济中的物流、经济中的运输,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经济是为了生活而进行的必要交易、消费和生产等活动,但经济不仅仅是这些。企业为了销售产品和获得收入必须进行流通,消费者为了生活必须购买物品,而物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就是流通,也就是物流。物流也是经济要素之一。
物流在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流转在现代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其规模与影响不断扩大。日本作为一个物资进口和出口大国,对于流转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这其中,“制作物品”与“运送物品”是两个核心环节,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推动着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流转由两个主要功用构成:商流和物流。商流涉及产品的所有权转移,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而物流则关注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包括运输、配送、保管等一系列活动。这两个功用虽然看似不同,但实际上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流转的核心。
除了商流和物流,流转还包括信息、金融等辅助性功用。这些辅助性功用虽然不像商流和物流那样显眼,但它们在整个流转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界,后勤学(Logistics)的运用始于二战后。这一术语在美国和日本的引入和发展,为物流管理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深度。后勤学与传统的什物分销有所不同,它更注重战略性的思考和全面的管理。后勤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客户服务、订单处理、存货控制等各个方面。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运营战略,体现了后勤学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新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第三个赢利源”的说法也源于日本,这是对物流潜力和效益的高度概括。物流已经从流转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目标和管理的独立体系。这意味着物流不仅是企业降低成本的因素,更是创造盈利的中心环节。
流转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物流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物流的地位将更加突出。我们需要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待物流,认识到它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