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凸显。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生态文明”发展不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诉求,而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乃至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我国经济在过去数年内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总量迅速攀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过程中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重量轻质,重速度轻效益,重物质轻生态等一系列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但整体利润总量却远远低于世界铁矿石三大供应商的总和;水泥生产和消费量占全球的一半左右;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一半;石油消费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0%以上,等等。中国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加工厂,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燃料,通过自己的加工能力,把相当一部分产成品销往世界各地。由此造成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高位徘徊,今年上半年这一比重依然超过50%。 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依存度不断走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始发于美国并波及世界多个国家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克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业,搭上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班车。 四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审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时,应该说喜忧参半。曾经被列为产业振兴规划的钢铁、电解铝、船舶等产业正面临着化解产能过剩的阵痛。即使是其它诸如汽车、纺织、石化等等也很难说哪个产业交出了完美的答卷。除物流业外,其它产业的规划,重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目前看来,当初设定的目标不仅尚未完全实现,低水平重复、产能过剩的顽疾依然没有清除。 地方政府利益驱动、官员政绩考核过分倚重GDP成为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似乎做大就是做强,不顾下游市场需求,盲目扩产,造成多个被“振兴”的产业欲罢不能。据统计,钢铁行业2012年80家重点大中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由上一年度的2.42%降至0.04%。据《新华日报》报道,江苏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利用率均在62%-68%,船舶行业只有50%左右,远低于80%左右的合理产能利用率。事实上,化解多个产业的产能过剩成为一场新的攻坚战。 毋庸讳言,物流业的规划也没有做到实至名归。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尽管国家政策上、地方政府政策的细化与执行上做了很多工作,全国上下对物流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如果把《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纳入全国同期的所有规划通盘考虑,应该说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是至少这个产业没有像其它产业的问题那么突出,国家陆续出台一些细化措施,行业协会积极调研、协调相关问题,推动了行业的良性发展。不论是“国八条”、“国九条”等一些列后续政策的出台与执行都活跃着行业协会的身影和努力,至少形成了物流业行业发展利益诉求的“尚方宝剑”。 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5亿,是2008年的1.75倍,年均增加值达到15%。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进一步降低,快递业迅猛发展,社会物流总额与GDP之比稳步上升,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物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不足则在于国家的规划毕竟大而全,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阻力和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大型企业垄断、条块分割、规划与现实之间的实际偏离等都会造成规划成为空中楼阁。物流业毕竟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业,它是围绕着产业的壮大而发展的。物流业的振兴与其他产业的振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地方政府更愿意在制造业的发展上投入更大的资源和精力,扩大本地产能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更容易体现在GDP的核算上,具有显著性特征;物流业作为对生产制造业的支撑,更容易呈现出隐性的特征,且容易外溢。地方小市场与全国大市场的矛盾成为禁锢地方政府优先发展制造业、淡化轻视物流业发展的原因所在。 新一届政府致力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下放政府审批权限,把能由市场调节的尽量交给市场来解决。遏制产能过剩,离不开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离不开物流业的重大发展。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既是生产的晴雨表,又是消费的睛雨表。产能过剩一方面说明市场还不够大或者已经饱和,另一方面也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具体体现。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上,充分发挥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作用,发挥物流技术和理念在协调生产和消费方面的作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所提出的目标仍有继续坚持的必要。(作者单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专家观点二:化解产能过剩更需物流业支撑
物流单号查询,物流管理,物流公司,一键查询物流,查物流单号,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