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图观史》这本书中,贺老师为我们揭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史研究路径,融合了图像空间与文献史料。对于马王堆汉墓帛画的人物解读,贺老师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读图观史》不仅仅是一本传统的美术史书籍,它将考古发掘的视觉材料作为另类史料,从中揭示出丰富的思想意涵,进而重构历史经验。贺老师早期对马王堆帛画的研究深入且独特,他认为这幅帛画内含一个内在的逻辑理路,需要对每个空间进行解读以全面理解其意涵。
以帛画最下段的空间为例,贺老师详细解读了其中的大鱼、裸身力士和蛇的象征意义。这些北方神与汉代的水、阴、死亡等元素紧密相关,因此这个空间被描绘为阴间水府,既象征死亡之地,又体现死而复生的意涵。鱼妇、蛇以及颛顼的复活都强化了这一象征意义。
再看上面的空间,其中的几条重要图像如人面鸟、墓主人所立平台和日、月等符号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个平台可能象征着昆仑的悬圃,表明墓主人已登仙境。而最上部的空间则以日、月等明确标志阴阳的符号和两个守门人为特征,这个门就是天门,进入其中即进入天堂。
贺老师的解读使我们对马王堆汉墓帛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展示了他在汉唐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高深造诣。他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考古发掘图像的新理解,还揭示了汉唐之际中国人对世界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在这幅帛画的中心,一个人首人身、缠绕巨大龙尾的神祇形象尤为引人注目。这个形象身份的确定,对于理解整幅帛画的思想内涵至关重要。关于这个神祇的身份,人们众说纷纭,从伏羲、女娲到黄帝、烛龙,不一而足。还有人认为其形象代表着墓主人,或是太一。
当我们深入研究时,会发现将这一形象解读为太一的观点在学术界有所出现,但之前的探讨并未给出充分的理由。在趣怪网,我们希望为此提供充足的证据。
从帛画的构图来看,其描绘的空间分为三个层次:最下层是阴宅水府,中间是人间祭享,最上层则是昆仑之巅。昆仑在汉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被视为神圣之地。《淮南子·地形训》详细描述了昆仑的三个层级,最顶端即为太帝之居。这一描述与帛画所展现的层次结构相呼应。
再从横向来看,这个神祇位于日月的中间,位置高于日月,其力量在汉代是超越日月的。这样的描述使我们认为其身份非太一莫属。太一作为最尊贵的天神,是阴阳背后的终极动力,同时也是天的代表和道的化身。文献中对太一的功能和地位有着明确的记载,与帛画所展现的神祇形象相互印证。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以丰富的神灵形象构建了阴宅、人间、悬圃、天庭四个空间。通过灵魂的复苏、宗庙的祭享、仙人的引导以及乘龙飞升天使接引的过程,展现了进入太一天庭的愿景。这一过程体现了汉代人追求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终极境界的愿望。
汉代艺术中大量出现的羽人形象,被视为仙的化身。他们不仅能令活着的人长寿健康,还能引导死者进入仙界。羽人在汉代艺术中的广泛出现,表明仙的观念不仅与死后世界有关,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小型铜羽人像,并非出自墓葬,而是出自长乐宫的宫殿遗址。
除了赋予长生不死的仙药外,羽人还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在汉代图像中有时忙碌地驭龙、驾虎、骑鹿或驾驭云车,引导墓主人前往昆仑或蓬莱等仙境。羽人和仙的出现,是汉代中国人对健康长寿、甚至不死这种诉求和理想的特殊表达。
探秘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之韵与墓葬的神秘空间
洛阳卜千秋墓,一座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掘的西汉墓葬,其壁画艺术令人瞩目。当我们谈论这座墓葬时,往往会聚焦于其中的壁画,尝试解读它们所蕴含的观念与功能。这些壁画并非孤立的图像,而是作为整体空间的一部分,其分布与配置都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逻辑。
让我们聚焦于这座墓葬的后壁壁画。其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猪头神形象。过去,专家学者们对此神有不同的看法,包括方相氏、雷雨神、北斗星神等。当我们把这个图像放在墓葬的语境中,它可能代表西方神蓐收。这个推断是基于该图像所处的位置——墓室的西壁,以及汉代文献中的描述,蓐收的形象就是一个猪头。蓐收是西方神、金神、秋神,具有主刑杀的功能,将其置于墓葬中,显然与镇墓辟邪有关。
接下来,我们转向与西壁相对应的东壁。那里描绘了一个人面鸟身的神祇。如果我们把西壁的猪头神解读为蓐收,那么东壁的神祇则很可能代表东方的句芒。句芒是东方神、春神、木神,具有主生的功能,被赋予赐人长寿的特质。过去对这个神有不同的解读,包括仙人王子乔、玄女等,但这些都与墓葬的功能不太匹配。从墓葬空间以及这个神祇的形象来看,结合文献与功能,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东方句芒。
除了东西两壁的壁画,墓脊顶还有一个由多块空心砖拼出的四米多长的画面。这个画面基本图式表现阴阳五行和升仙,其中包含了日月、人首龙身的阴阳主神,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等形象。令人瞩目的是,中间缺少北方神玄武,而有一个兽身、长着翅膀的神。通过文献考证,我们认为这个神可能是蜚廉风神。蜚廉是风神,风道北来,因此它在这里代表北方。
当我们从整体上来观照这些壁画,把它们放在一个画面的整体或整个墓葬的语境中,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些图像。脱离语境的图像解释可能会产生多种解读。只有当我们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其身份和性质。
我专注于汉唐时期墓葬出土材料的讨论,这涉及到这个时期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认识。在汉代,神仙信仰流行,人们相信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实现永生的愿望。进入中古以后,佛教的传入改变了人们对死亡以及死后世界的认识和想象。洛阳卜千秋墓壁画正是这种信仰和想象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壁画,我们可以一窥汉代人们的生死观念以及他们对永恒的追求。北魏画像石棺头档拓片,藏于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关于佛教对中国人生死观的影响,美国学者陆威仪教授在《哈佛中国史》的魏晋南北朝卷中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佛教的传入,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在佛教的影响下,汉代那种意象模糊的死后世界被具体而形象化的天堂与地狱所取代。佛教将人们的灵魂世界完全道德化,使得人生前的行为举止成为决定其死后命运的关键因素。生前的善恶行为,决定了死后是升天为善还是堕地狱受苦。这种因果报应的观念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死亡认知,成为魏晋南北朝及以后中国人对待死亡的一种态度。
在汉代,我们尚未有地狱的观念,人们想象中的死后世界多是昆仑蓬莱等美好之地,只要想去似乎都能去。随着佛教的传入,我们的视野中出现了天堂与地狱。那些生前行善、品德高尚的人,死后才能拥有进入天堂的资格;而那些生前作恶的人,不仅死后无法进入天堂,甚至可能堕入地狱。这一转变,无疑是对中国人传统生死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
以上内容摘自《山水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