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探物流概念
物流,探究其含义,我们不难发现,“物”指的是具有实体特性和能够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材料。而“流”则是一种物理性运动,以地球为参照系,产生相对位移。在物流的世界里,“物”与“流”的结合,构筑了高级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不仅局限于物质的空间转移,更在经济、军事、社会等背景下,寻求运动的规律,满足各种需求。
二、物流的多样分类
物流的目标、规划和范畴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从大的方面来看,我们有微观物流和宏观物流。微观物流着眼于社会再生产的整体视角,探究物流活动的全局性;而宏观物流则关注具体空间范畴内的物流活动,无论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都有其微观特性。还有社会物流、企业物流、世界物流、区域物流、一般物流以及特别物流等等。每一种类型的物流都有其特定的实践背景和意图。
三、走进物流体系的世界
物流体系是一个涵盖各要素的归纳体,这些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共同实现物流的整体功能。它不仅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具有输入、转化和输出三大功能。这个体系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通过输入和输出进行交流。它的转化功能是这个体系特有的。物流体系的稳定性较差但动态性较强。在构建物流体系时,我们需要考虑其复杂性,因为体系结构要素间存在“背反”现象,处理时需谨慎,否则可能影响整体效果。
四、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的关系
供应链是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终到达用户的过程。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链”,而物流活动受到供应链的制约。在供应链管理中,我们要把物流和企业所有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这个链的运作有四个关键点: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各环节紧密相连;单环节的运作状况直接影响整体;供应链的增值过程依赖于各环节的共同效益;时间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
供应链办理堪称全过程的战略战术。从整体角度审视,任何仅依赖于局部环节的信息决策都可能因信息的局限或失真而偏离实际。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库存观,在物流管理中,我们并不将库存视为生产和销售的应急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供应链平衡的关键机制。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采用了多种新的管理手段。比如采用全面归纳法取代单一接口法,寻找最薄弱环节并消除之以实现总体平衡,简化供应链以避免信号堆积扩展,并运用经济控制论进行精准控制。尽管企业需全面管理其供应链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需要企业内部操作。在适当的管理框架下,利用社会力量进行运作也是常态。
再来看出产品流,它指的是从原材料、燃料和外购部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被输送到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向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存储,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物料在某个点内流转并流出,始终保持着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这构成了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出产品流的起点是原材料和外加部件的投入,终点是成品仓库,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其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科学规划、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和信息流。
再谈物流技术,它主要是指流通技术或物资运输(含储存)技术。与生产技术不同,生产技术是为了社会生产某种产品而供应有形物质的技能,而物流技术则是将生产出的物资进行移交、储存,为社会供应无形服务的技能。也就是说,物流技术的作用是将各种物资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物流技术与实际的物流活动紧密相关,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活动的功能和效果。
至于微观物流与宏观物流的区别与联系,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物流,属于宏观物流;而从企业运营角度看物流,则属于微观物流。宏观是指全面概括,而微观是构成宏观的主体部分。在物流领域,如何全面运作物流问题在国家、区域等大范围内被称为宏观物流。而微观物流更关注制作商和流通业者、运输企业各自如何操作物流的问题。有时也用“半微观”来描述那些既涉及宏观又涉及微观的问题。例如,宏观物流关注整个国家的物流结构、物流途径和行政等方面;微观物流则聚焦于企业的物流体系网络、核算物流成本等;半微观物流则关注各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物流途径及其成本占比等问题。
从物流成本的视角来看这些分类观念,宏观物流关注的是物流成本在国家经济中的占比;半微观则试图解析特定产品的物流成本在顾客购买价格中的份额;而微观则能具体展现各家企业以各自方式核算的物流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将这些各自的数字相加并不等于整体的物流成本,因此精确核算物流成本也是一项挑战。
毋庸置疑,物流也是经济要素之一,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济这座巨大的金字塔由出产、流转和消费三大支柱构成。在我们的高校教育中,政治经济、经济学、经济原理等课程都在强调“出产和消费”或“供应与需求”的重要性。流转作为其中的一环,同样不可忽视,它包含了供应中的制作与培养环节。
流转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转移,它涉及到大规模的商品流动。以日本为例,全球各地的工业原材料和新鲜食物汇聚于此,而日本生产的产品又销往世界各地。我们必须将制作物品和运送物品视为两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过程。
流转包括商流和物流两个核心功能。商流主要关注物品所有权的转移,从生产源头到商家,再到最终消费者;而物流则更注重物品的物理性活动,如运输、保管、装卸等。除此之外,流转还有辅助性功能,如信息、金融等。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物流体系。
后勤学是二战后在经济界兴起的一个概念,逐渐在美国得到应用并普及。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用Logistics来替代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术语在七十年代被引入日本,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后勤不仅仅是一种物流活动,更是一种战略思想,它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后勤涵盖了质料产地、制作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等实体要素,其活动内容涵盖了客户服务、订单处理、存货控制等方面。
“第三个赢利源”的说法主要源于日本,是对物流潜力和效益的一种描述。物流已经从流转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盈利中心。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世界物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必须通过世界物流来完成。近年来,世界物流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各国学者都在深入研究世界物流问题。物流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进也随物流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前进。
物流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不仅影响经济全局,更反映了全球贸易的紧密连接。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掌握物流的主动权,就是掌握经济发展的命脉。从企业的视角观察,近几十年来跨国企业的迅猛扩张无疑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无论是已经深入参与全球竞争的跨国巨头,还是那些实力不俗正在推行全球战略的企业,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商机,寻找最理想的销售市场和最优质的生产基地。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从局部区域、单一国家扩展到全球舞台。
随着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全球物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支持这种全球贸易战略,企业必须更新物流观念,升级物流设施,按照全球物流的标准对原有的物流体系进行改造。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全球物流不仅是商业活动的产物,更是其生产活动的必然需求。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需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零部件、配件,然后在另一些国家进行整机组装或安装。这种跨国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离不开全球物流的支持。
全球物流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已成为保证其生产活动顺畅运行的关键环节。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分销,从零部件的运输到整机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效、准确的物流服务。跨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全球物流的管理和运营,以确保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