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和仓储作业管理系统,我们通常称之为仓储管理系统(WMS)。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如何高效、精准地管理仓储成为一大挑战。
一、WMS的核心功能与特性
WMS作为仓储管理的“大脑”,拥有众多核心功能。随着产成品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增长,WMS需要实现以下目标:如何存储多样化产品、如何快速找到所需产品、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存储更多物品、如何合理配置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等。为此,先进的WMS设计了一个灵活的计划系统,它能根据现场情况实时调整作业计划,确保整个作业流程的最佳化。该系统还考虑了诸多因素,如品项特性、储位分布、仓储作业面积、人员及设备的状况等。
二、物料管理的双重属性分类方法
物料管理是WMS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料的属性分类主要有两种方式:代码继承式分类和属性结构表方式。前者通过建立代码分段来定义物料属性,虽然管理较为容易,但随着物料种类的增加,会出现代码过长、字段过多等问题。后者则通过定义物料的分类和属性,再定义属性值,实现更为精细化的管理。这种方式可以无限增加分类,且不会出现属性类别的浪费或字段空值过多的情况。
三、物料的存储描述与仓储配置管理
完成物料属性定义后,需要进一步定义其存储属性。这包括存储地区、仓库、存储区域、货架储位等信息。根据物料的存储条件进行配置是WMS的另一个关键功能。通过配置仓库实体参数,实现对仓储资源的识别和管理。这包括仓储编号、面积、储位编号、面积及储位存储规则等。通过这些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优化的仓储作业计划,提高仓储环境利用效率。
四、仓储作业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WMS根据订单和系统内的仓储配置数据,结合设定的作业规则,制定仓储作业计划。这包括收货上架、拣货、补货和码头装载等。而作业执行控制是WMS的另一重要环节。结合硬件设备和条码设备,WMS完美执行仓储作业计划。许多WMS产品如EXE的Exceed、ES/1 AWM等提供了先进的解决方案,以适应不同自动化水平的仓储环境。
五、仓储资源管理与异常处理
除了物料和存储条件的管理,WMS还负责仓储资源的管理,如仓储结构、设备和人员等。通过合理调配设备、提升设备完好率,合理配置仓储结构和人员,实现仓储作业效率的最大化。WMS也需要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和异常交易作业。
六、作业成本管理
仓储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降低仓储成本,提高作业效率。通过对仓储作业管理的优化,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这也是应用WMS的主要目的之一。
WMS系统与仓储管理的深度转变
传统的仓储管理主要围绕物料展开,WMS系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核心管理对象虽是物料,但主体实为作业。以作业成本为中心是WMS系统的显著特点。长期以来,仓储作业在公司内部作为成本中心,其成本核算和控制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问题。随着公司业务的分工细化及专业化方向的发展,仓储管理将逐渐走出部门边界,为集团或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支撑。为适应这一转变,先进的WMS系统引入了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帮助管理者精确核算仓储成本,为优化管理和提高效率奠定基础。
运输管理:物流的另一核心
运输管理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运输工具、环境、人员、运单、成本核算及优化、客户管理和跟踪等多个方面。随着物流信息的发展,管理手段也不断更新。管车宝等物流信息系统通过融合通信网络与定位技术,实现了对在途货物的实时跟踪,大大提高了运输及配载效率。
运输管理的核心要素
运输设备资源的管理是运输管理的基石,包括车辆、船舶、航空器等,涉及运输能力、速度及能源消耗等。运输业务的外包服务也是关键一环,需要对运输服务提供商进行有效管理。运输线路管理是另一核心,旨在建立运输服务区域数据库,并设计合理的运输线路。人员管理在运输系统中同样重要,有经验的驾驶员能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影响运输质量。合理的定岗和任务分配至关重要。
客户管理与运输订单的重要性
运输管理的需求来源广泛,包括物流公司、厂家和最终用户等。客户管理是运输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对运输服务的需求来源进行分类管理。运输订单是需求的表现形式,先进的运输管理系统应能根据用户需求产生不同的运输订单,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效率。运输计划排程是运输管理的关键环节,需引进优化算法,确保运输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安全最高。
WMS系统与运输管理是物流领域的两大核心,其深入应用和持续优化对于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系统将持续创新,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优势。在运输管理的深度探究中,成本核算无疑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当我们的视线聚焦于运输成本时,不难发现其中最难控制的往往是那些灵活多变、难以捉摸的可变成本。特别是能源消耗的控制,它如同隐形的挑战者,时刻考验着我们的管理能力。影响能源消耗的因素众多,诸如路径的长度、交通的通畅能力、驾驶员的精湛驾驶技术,以及多变的气候因素等。反观国内大部分的运输管理,其在可变成本控制上主要依赖于路径长度这一单一维度。真正的成本核算应当是一个多维度的考量,它需要全面考虑上述所有因素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在运输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作业跟踪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犹如系统的眼睛,紧密跟踪着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因为计划排程的对象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变化,作业跟踪成为运输管理系统中独特且重要的功能之一。在国内,运输管理系统的跟踪形式主要有静态跟踪和动态跟踪两种。静态跟踪主要依赖于运输订单的回单收集,而动态跟踪则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手机短信、GPS等设备来实现实时跟踪。静态跟踪虽然可以在事后提供改进依据,但却无法对正在进行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或改进。而动态跟踪则能够使得计划排程更加合理,有效减少空车营运,提高对异常事件的应对能力。
当我们转向财务管理领域时,物流系统的财务管理凸显了财务的管理功能,尤其是应收、应付管理。尽管财务电算化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但很多财务软件仍主要模拟手工作业,并未在管理上提供足够的控制力。对于物流公司而言,传统的财务系统数据来源主要是凭证。然而从管理的角度看,凭证并非原始数据。由于历史原因,凭证成为了财务数据的基础。但在业务峰值时期,如果所有业务都通过凭证进入财务系统,将会导致系统数据急剧膨胀,浪费宝贵的存储资源。为了适应物流管理系统的需求,财务管理系统在数据采集上必须直接对应作业原始单据,如订单数据等。
在物流系统中,应收应付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许多公司存在的三角债务问题,其根源在于无法提供精确有效的数据(债权凭证)。由于物流系统直接面对的是客户,因此应收应付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时,物流系统所赋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ERP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所不同。它主要针对作业人员的管理,包括人员属性记录、工作经验、岗位经验以及奖惩记录等。在我国,物流公司的作业人员大多来自劳务市场和外来打工人员,这些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劳务市场对这些人员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物流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基于物流运作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通过这一数据库,我们可以全面记录所有在本公司工作过的人员,形成基于本公司需求的劳务市场,使劳动力技能得到继承和提升。为了全面评价作业人员的状况,还需要设计人员的KPI表和业绩评估表。我们必须以投资的眼光看待人力资源,通过核算在人员上的投入与通过KPI评估的产出,来全面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
从成本核算到财务管理再到人力资源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在物流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物流管理的核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