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回溯至20世纪60年代,那时的主角是肉、禽及水产品。为了保障商场的供应并调节淡旺季的需求,国内主要产区与大都市纷纷兴建大型冷库,通过铁路冷藏车和水运冷藏船紧密相连。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超市连锁业崭露头角。为了满足商场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超市广泛采用了各式各样的先进冷柜。零售终端冷藏链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冷藏链各环节的设备与技能的开发、制作与迭代进程,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食物冷藏链在我国开始兴起和发展。相较之下,国外的冷藏运输在19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国家就已起步,历史底蕴深厚。
虽然我国冷链物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大步前进,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下是当前我国冷链物流面临的五大挑战:
1. 冷链覆盖不足:目前,我国大约85%的肉类、77%的水产品以及95%的蔬菜水果仍在常温条件下运输销售。每年有近1200万吨果品、1.3亿吨蔬菜因腐烂而损失,经济损失严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完善,如加拿大,蔬菜物流损耗仅5%。建立全面的冷链覆盖需要的大力支持。
2. 冷链设备相对落后:虽然我国冷链基础设施正在快速增长,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冷库及冷藏车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仍然偏低。部分设施陈旧,分布不均,急需更新改造。冷藏运输是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我国主要集中在铁路和公路运输。铁路冷藏车数量不足,公路冷藏车占比也较低,且受铁路资源等因素制约,两种运输方式难以协同,严重影响冷藏运输效率。
3. 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主要由食品生产企业的子公司和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组成,其中专业第三方冷链物流约占20%,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行业竞争力。多数易腐食品的物流由生产商、加工商和零售商自行操作,这阻碍了冷链行业成本效益的提高,也阻碍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4. 冷链标准化有待完善:冷链物流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标准化工作十分复杂。虽然已有近200项冷链物流标准,但由于部分、区域间的条块分割管理,限制了各相关行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这导致冷链物流行业在沟通和合作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
5. 信息化水平低下:冷链物流对硬件和货物运作有较高要求,对信息化设备、管理人员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我国整体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冷链运输行业的信息化现状更不容乐观。大多数操作人员对产品和冷链物流运营要求不熟悉,应急预案能力亟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改进,以提高我国冷链物流的水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