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斯辉教授,现任湖北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就教育领域的深刻洞察展开论述。习主席强调,关于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回答并实践好这些问题成为重中之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如何以教育为根基,夯实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的基石?答案可以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中寻找。
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石。回顾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制度、方法和习俗等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传承至今。这些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经验,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宝贵资源。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的场合也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它关乎国家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建设教育强国而言,这一传统就如同根脉,不可断绝。文化自信的提升,需要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习主席在慰问师生时指出,教育改革必须坚守文化自信,优秀的经验要坚守并不断发扬。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之中。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现状和趋势,围绕解决中国问题的人才培养进行教育改革。关注身边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从中汲取养分也是关键。对于中华民族丰富的教育传统,我们需要在新时代加以继承与弘扬。这是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关乎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性。
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不仅提供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养分,还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古代教育家和政治家们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境界高远,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质、远大理想的人才。孔子强调德才兼备,培养具有“不忧”、“不惑”、“不惧”境界的君子。墨子和孟子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理念。这些古代先贤的教育思想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智慧的汲取。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我们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古代教育思想,借鉴其有益做法,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创新发展教育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教育为根基,实现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精髓,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的支撑和智慧的引领。汲取深厚教育传统的智慧,塑造担当时代责任的人才
从古至今,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充满了深厚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正是这些优良教育传统的不断继承与弘扬,才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塑造了中华民族为天下奋斗、献身的担当精神。这也正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动力。
我们的教育传统注重全面训练,强调学子需全面发展,文武兼习、德艺双修。从古代的“六艺”教育到现代的教育内容,都体现了对学子进行全面培养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我们还需重视学习态度、学习志向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孔子、孟子、荀子等众多古代教育家都对此有着深刻的阐述,他们的理念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学习态度是前提和基础。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求学子有虚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志向也是关键。古代教育家们反复告诫学子要立志,要明志,因为人生志向影响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影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古代教育家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建议,如“学思结合”、“学而时习”等,对今天的学子仍有指导意义。
“有教无类”的教育传统也影响深远。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办学方针,打破了贵贱、贫富与种族的界限,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这一思想主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使得教育更加公平和包容。
在选配教师方面,我国的教育传统也强调为人师表、严格要求。人类最早是靠父母、靠长辈、靠老者来培养人的,随着学校的出现、教育的专门化,教师的作用愈发重要。在我国古代,一般人不可以为师,这体现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我们应该从注重全面训练、注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有教无类”、选配教师等优秀教育传统中汲取智慧,为培养担当时代责任的人才而努力。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教育传统,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深入理解并重塑文章,以流畅、生动的语言展现其内涵,同时保持原有的风格特点:
《礼记·学记》及历代思想家眼中的教师价值与角色
从荀子到扬雄,再到王夫之,历代思想家对于教师的价值与角色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眼中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和塑造者。
教师,是“礼”、“法”的典范。他们通过“正礼”维护社会秩序,如同指引航船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国家的兴衰治乱,与教师的作用紧密相连。他们如智者,洞悉国家未来之脉络,深知教育的力量足以左右国家的命运。教师的责任重大,因为他们能够改变学子的人生轨迹,引领他们走向光明未来。
《礼记·学记》中提出了选择教师的标准,他们不仅要了解教育的兴衰原因,还要掌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样的教师,才能用生动的比喻来传授学问,才能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强教必先强师。”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继承并发扬先辈的教育理念和精神。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关键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每一位教师都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目标。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我们不能忽视多元化办学的优势。社会力量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激发这种力量,鼓励创办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校。我们还要加强对学校的分层分类管理,促进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国际化发展。这些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
我们要鼓励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进行当代实践,实现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我们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结合新时代的需求,实现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深层逻辑与可继承性,为新时代的教育革新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即便是那些在某些视角中被解读为保守的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也潜藏着鼓励创新思维、重视培育个体创造力的深层理念。诸如“愤而后启,悱而后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再如“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质疑”的求知态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育他们的探究品质;以及那“因时而变,因势而革”的改革思想,都是当下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教育创新的宝贵财富。
对于教育强国的建设来说,注重创新是其核心所在。我们需要以培育创新人才为重要目标,将创新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要激发教育者与办学者的创新精神,让教师们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这样的教育,才能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的未来输送创新型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