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传统儿歌(我们该知晓的中国传统儿歌的

近日,我在工作之余,开始整理与收集西方《鹅妈妈童谣》中的英文童谣与儿歌。这引发了我对于东西方童谣的思考。我们为何如此推崇西方的童谣,而关于中国童谣,我能回忆的却寥寥无几。西方的英文童谣因其语音意识启蒙的功效而备受推崇,我们的中国童谣,同样拥有韵律节奏,理应也有同样的启蒙作用。为何我作为一个90后,却并未感受到中国童谣在中国家长心中的重要地位,如同英文童谣一般?

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我读到了一份令人感慨的不完全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题目询问:“你现在还能唱几首童谣?”令人震惊的是,现在作为婴幼儿主要生育力量的90后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只能唱出1-3首童谣,甚至有人完全不会唱。这一事实让我深感唏嘘。

这篇论文名为《童谣母婴的桥梁——对1627个孩子24位母亲的问卷访谈与解读》。另一道题目询问母亲们会唱的童谣。结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童谣中,并非全部是中国本土的。《两只老虎》源于法国民歌,《小星星》是英国的传统儿歌,而《粉刷匠》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则来自波兰,甚至《小红帽》是巴西的儿歌。

美国传教士I.T.赫德兰曾描述中国的儿歌海洋时表示,无论身份地位,城乡之别,所有人都能唱儿歌,受到其身心熏陶。他还认为中国比英、美等国家更富有儿歌。那么,这些丰富的中国儿歌究竟身在何处?

经过资料搜索,我发现早在1918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便与周作人、胡适、顾颉刚等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持续30年的“歌谣运动”。这一“新”文化运动旨在收集和整理儿歌,重新引起公众对儿歌的关注。这是因为从历史的深处挖掘出的儿歌具有深刻的价值,等待我们去发掘。这也是我撰写此文的初衷。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儿歌与童谣的区别以及儿歌的价值。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二者的区别。在歌谣运动中,周作人先生定义“儿歌”为儿童歌唱之词,即古代的童谣。而“儿歌”这个概念是在五四运动后才开始普遍使用。“童谣”与“儿歌”本质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名称,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发展到现代,儿歌的内涵更加泛化,不仅限于民间传唱,还包括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歌曲,通常以朗诵和歌唱两种形式呈现。中国的儿歌兼具英文语境中Nursery Rhyme和children’s song的双重含义。许多中国的儿歌既能朗诵也能歌唱,《数鸭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那么,儿歌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从我的经历来看,儿歌可以帮助父母与子女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并帮助孩子表达自我情感。例如,当我3岁时,当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面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深深打动了妈妈。长大后,我唱的“妈妈,请坐下,让我亲亲你”表达了对母亲的孝敬和慈爱。儿歌中的慈爱与孝敬在传唱中自然流淌。

除此之外,儿歌还包罗万象,为孩子揭开世界的奇妙一角,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一首描述如何合理表达情绪的儿歌:“不开心,想生气,气之前,停一停。闻一闻花香,吹一吹蜡烛,说出来,不动手,不伤己。”这些儿歌教导孩子们如何管理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表达不满。

儿歌的作用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教育、启发和连接情感的桥梁。它们陪伴我们成长,帮助我们表达情感,激发我们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月亮总是伴随着一首温馨的儿歌,让我心生欢喜。那首歌谣仿佛诠释了我与月亮之间不解的情缘:“月亮走,我也走,手牵着手儿游,问它往哪里去,月亮笑而不语。”每当夜晚,行走于大道之上,皎洁的月光洒落,感觉月亮就在身边,给予我一种难以言表的心安。

儿歌,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是一种绝佳的语音启蒙工具。比如那首《打醋买布》,像绕口令一般,让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锻炼口齿:“一位姓顾的爷爷,外出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提了醋。突然看见天空中有鹰在追兔子。他放下布和醋,去追鹰和兔。鹰飞了,兔跑了,醋打翻,布也湿了。”

儿歌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浅显的语言、单纯的主题、短小的篇幅和押韵的节奏,更在于其口口相传中传递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比如古时的儿歌《天籁集》中的“石榴花开叶儿清,做双花鞋望母亲。母亲生育我十月,哪个月里不担心”,以及现代的《小二郎》,都传递了儒家讲求的仁孝之心。

儿歌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大象歌》中的“大象大象没有手,提水浇花用鼻头”,传达了勤劳的精神。还有《剪窗花》中的“剪鱼,剪虾,剪鸡,剪鸭”,让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

关于儿歌的分类,我们可以参考周作人先生的分类方法,将儿歌分为母歌和儿戏,包括摇篮曲、游戏歌、谜语调和叙事歌等。对于婴幼儿来说,不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幼儿需要不同类型的儿歌来陪伴成长。

首先是婴儿时期的摇篮曲。这种摇篮曲是母亲或长辈在哄孩子入睡时唱的,曲调轻缓柔和。我记忆中的摇篮曲如舒伯特的版本和奶奶为我哼唱的版本都给予我温暖和安抚。

其次是学前时期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在这个探索世界的阶段,孩子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礼节。《小白兔》、《吃豆豆》和《数数歌》等儿歌都是引导孩子们认知世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绝佳工具。例如,《小白兔》让孩子们了解到这种动物的特点,《吃豆豆》教导孩子们合理饮食,《数数歌》则帮助孩子们初步掌握数字概念。这些儿歌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从古至今,儿歌一直是中国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性逐渐彰显。从独自游戏到合作,儿歌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元素。这些儿歌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和歌词,更是孩子们学习语言、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充满童真的儿歌世界。《画老头》是孩子们嬉笑打闹时的一种方式,通过画人物肖像,他们了解到了生活的乐趣。《学习李向阳》是小学生们在操场上跳皮筋时的念词,儿歌中的英雄形象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马莲开花》是另一首在操场上跳皮筋时的念词,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而《木头人》则是儿时的一种追逐游戏,通过游戏和儿歌的结合,孩子们更加快乐地学习规则与策略。

进入小学后,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越发纯熟,此时的儿歌多了一重炫技的成分,也有了奚落和取笑小伙伴的作用。比如《妞妞赶牛》这首绕口令,通过生动的场景描述和押韵的语句,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语言。还有一些有趣的绕口令,如《姓赵姓钱不姓李》和《XX的头,像皮球》等,都是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喜欢挑战的趣味内容。

对于想要将中国传统儿歌教给孩子们的成人来说,这篇文章具有借鉴的意义。正本清源地讲述儿歌与童谣的区别,探讨儿歌的作用,分享儿歌的分类,希望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儿歌有所启示。

参考资料:

(1)论文《童谣母婴的桥梁——对1627个孩子24位母亲问卷访谈与解读》,揭示了童谣在母婴情感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2)论文《现代报刊中的“歌谣运动”研究》,探讨了现代报刊如何推动歌谣的流传和发展。

(3)论文《在教育世界的边缘——中国传统童谣研究》,深入挖掘了童谣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和价值。

(4)论文《论幼儿园的儿歌教育》,针对幼儿园阶段的儿歌教育进行了详细论述。

(5)《童真的回归——儿童本位视角下的童谣教育》,从儿童本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童谣教育的重要性。

(6)《摇啊摇陪孩子念至美童谣》,这是一本收集了许多优美童谣的书籍,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儿歌的好途径。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奇闻异事|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恐怖故事|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