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声》专栏报道 —— 陆大道院士的独特乐章
陆大道院士的嗓音,就像黄梅戏中的旋律,总是充满活力和热情。即使是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他也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每天清晨,当阳光洒在北京的大屯路上,这位地理学界的泰斗,坐着轮椅由护工推着前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他的心情总是如此愉悦,喜欢在路上哼唱黄梅戏,甚至挥舞胳膊比画动作,完全不受外界目光的影响。
陆大道的手机里,存储着的是他对学科发展、国家政策的独特见解。自从那次意外的脊椎损伤后,神经疼痛让他深夜难眠,于是他选择用手机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这些深邃的思考和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陆大道曾说:“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我的专业知识和深思熟虑。”作为一名地理学家的他,曾踏遍中国的大地,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用高倍镜头般的观察力,捕捉着每一寸土地的变化和发展。
在他的办公室里,整齐排列的笔记本是陆大道的宝贵财富。这些笔记记录着他的洞察和思考,每一页都写满了关于中国各地的工业布局、地形地貌的详细分析。这些记录仿佛是一幅生动的中国工业布局图。陆大道总是能从这些笔记中找到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他的观察力令人惊叹。
在探讨我国宏伟的发展蓝图时,陆大道受邀参与《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编制工作,他肩负着构建“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的重任。其提出的“点-轴”理论以及“T”字型宏观战略,为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国土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并深刻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轨迹。这一理论被庄严地写进《纲要》,成为指引我国区域发展的明灯。
1987年,《纲要》以草案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征求意见。“点-轴”理论像一汪清泉,滋润着全国的城镇与区域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的主动脉,带动着亿万百姓的繁荣与发展。他们的梦想与奋斗,共同绘制了数十年来GDP增长的壮丽画卷。
时光流转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地区司司长的方磊回忆,全国多个省区市都在编制国土规划,这些规划大多遵循全国“T”字形宏观战略,运用“点-轴”概念规划了各自的发展轴线。
十多年来,陆大道的“点-轴”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这一理论得到了众多专家的高度评价。陆大道在中国经济论坛上的报告再次印证了他的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他说:“节约与合理是我一生的价值观与信仰。”这是他坚持一生的信念和追求。
被选中参与《纲要》编制对年轻的陆大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他对地理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始终如一。从地理所的考察工矿区到写分析报告,再到给集体报告做汇总,陆大道始终全身心投入。即使改革开放后,他的研究伙伴纷纷转行从政或下海,陆大道依然选择留下,坚守自己的专业信仰。他对地理学的热爱源于儿时的疑问和对地理知识的渴望。父亲的早逝使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儿时生活的艰辛让他更加渴望改变家庭状况。母亲的教导让他懂得只有发奋努力才能改变命运。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走过求学之路和职业生涯。
陆大道始终铭记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和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吴传钧的教诲,致力于将经济地理知识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之中。他的研究生涯始终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认为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不仅指一系列经济要素及其生产支撑体系,还包括节约与合理性的价值观与信仰。他的专业研究旨在弥补经济管理体制中的不足,为决策咨询研究提供勇气和建议。他敢于对“经济大转移”的呼声提出质疑并勇于说“不”,这并不是为了唱反调或凸显自己,而是基于深入的研究和调查。
作为学者,陆大道敢于直言、勇于挑战的精神令人钦佩。他的研究和调查基于对事实的深入了解和对真理的追求。正如地理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卫东所说:“对于一些现象有人看不到,有人看到了不敢说,而陆大道是看到了也敢说的人。”这种学者风范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陆大道的勇气和执着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勇于挑战、不断探索前行。陆大道,一位地理学家,对城镇化进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城镇化不仅仅是速度和规模的问题,更应该注重人的价值实现和资源的节约。当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陆大道却敏锐地指出,这一过程出现了冒进态势,空间失控严重。他主张走符合国情的循序渐进和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
陆大道的观点并非轻易能够接受的。他的观察和论断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面临极大的压力。尽管他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院士,但仍不乏有人借题发挥,给他带来了困扰。他的观点甚至在地方上受到了一些负面的反馈,当他看到大楼的豪华建设时,总是忍不住批评,这也导致他后来在一些地方失去了作为指导专家的角色。尽管如此,陆大道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甚至在《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文中公开批评了科研成果SCI评价的导向问题,引发了热议和反思。
命运却在不经意间与这位敢于唱反调的学者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次游泳后,陆大道突然下半身失去知觉,被诊断为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这一打击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他并没有选择放弃。每天进行康复训练时,他都坚持每一个动作,努力锻炼,希望能够重新站起来。即使病友们都是因外伤导致的瘫痪,他依然心存希望。
尽管身体受到了重创,但他的精神依然坚韧不拔。他曾经是乒乓球二级运动员,还拿过中科院举办的乒乓球赛的前几名。他的球拍和二胡早已被搁置在角落,但他的斗志并未因此消失。他的家中如今充满了锻炼器械和办公桌,以方便轮椅来回腾挪。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即使身体无法行动自如,但他的精神依然自由翱翔在学术的天空中。这位老人,尽管被认定为二级残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到研究所上班,甚至在春节也不例外。他以“残人”自称,但在工作中,他从未将自己视为“残人”。
在脊髓损伤的12年里,他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他撰写了15篇学术论文,牵头完成了5部著作,并发起了“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他还做了几十次学术报告,起草了12篇咨询报告,涉及我国众多重要领域的战略发展。他的生活被病痛困扰,但他依然坚定地对抗着病痛,同时也对抗着那些不合理的现象。
陆大道,一个满脑子都是工作的人。他的时间被工作占据,几乎没有闲暇去聊家常或出去吃饭。对他来说,这些都是浪费时间。他的时间宝贵,因为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
关于自己的病痛,他很少向他人提及。他的同事们偶尔听到他感叹痛得“生不如死”,但很少见到他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在一篇名为《关于我一生的学业与人生体会》的文档里,他描述了24小时持续的各种疼痛。但他依然觉得,自己是不幸中的万幸。
更大的打击是女儿病逝。但他用极平静、克制的语调念完悼词,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他从不轻易在他人面前流泪,即使面对女儿的离世。
陆大道的生活充满了规则和秩序。他的办公室物品呈“回”字形排列,他遵循着一种严谨、工整的美。他有几台不同年代的录音机和音响,爱听巴赫的交响乐。他的生活也如巴赫的乐曲一般,遵循着秩序与平衡。
他对规则非常尊重,对打破规则的行为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制止。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常常为一些小事情拌嘴,但他总是为别人考虑得很周全。
他牵头申请的科研课题,总是带着大家一起做。他从不把持项目经费,而是把大部分经费分给团队成员。他在家门上写了几个大大的“火”字,提醒老伴出门注意关火,考虑得非常周到。
这位老人展示了人类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尽管身体上有障碍,但他依然坚持工作,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他的故事激励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勇往直前。在初春暖意与微寒交织的四月的北京,陆大道坐在办公室内,感觉到一丝丝春寒透过衣物触及肌肤。他顺手又添上一层棉衣裤,以抵御这乍暖还寒的春日天气。
这位生于黄梅戏之乡——安徽桐城的陆大道,不仅热爱听黄梅戏,更是爱唱。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不久前他亲笔写下的对联:“室有文墨养肌骨,居无客来唱黄梅”。字迹间流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窗外的春雨绵绵,如丝如缕,他静静地凝望,思绪随着雨声飘散。音响中播放着黄梅戏《汉宫秋》的片段,那悠扬的唱腔,如泣如诉,勾起他无尽的遐想。
“对红烛怕闻夜雨,守幽窗恨日偏西。”听着戏文,陆大道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愁绪。他坐下来,深陷在椅子里,让思绪随着每一个字句飘荡。光阴的流逝,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与宝贵。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唱词,都像是时间的呼唤,催人奋进,又让人心生惆怅。
在这安静的午后,陆大道仿佛与世隔绝,沉浸在黄梅戏的世界里。他的心灵与戏中的情感交融,共同诉说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此刻的他,仿佛与黄梅戏中的角色融为一体,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中国科学报》(2023年4月6日第四版风范)刘如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