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定义
在我国,根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方针》,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那些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企业职工500人以下的物流企业。这一分类标准下,我国的绝大部分物流企业均属于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二、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紧缺
传统储运业正在向现代物流业转化,对于现代物流理念、物流规划、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运作技能的掌握变得迫切需求。当前物流企业缺乏懂得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权。虽然物流教育和培训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培训机构繁多,缺乏标准管理,导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高等院校的物流学历教育也普遍存在理论指引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滞后等问题。
(二)信息技能使用率低
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在自身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改造,缺乏标准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企业的信息化意识薄弱,没有设立独立的IT部门来负责相关工作,难以快速有效地进行相关改造和业务开展。GPS、GIS技能服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几乎是空白,基础设施服务的使用也非常有限。这导致整个行业的整合相对困难,网络活动大多局限于网络广告和宣传促销,很少涉及对自身形象以及产品、服务的深度介绍和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等活动。
(三)服务意识低
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相对较少,无法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不满意率居高不下,原因之一是企业的服务被动,未能主动提供物流策划、安排及深入到企业生产中参与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服务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信息化程度低,难以完成创新和服务提升。
(四)资源缺乏,融资困难
资金问题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信息不对称和信誉危机加重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更加脆弱。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选择银行借款的融资方式,但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国家政策常常偏向大型物流企业,使得中小型物流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一些金融机构对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贷款条件,使得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贷款条件更加严格。
三、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政策优惠与支持
(二)培育与吸纳人才
面对人才短缺或流失的问题,国家必须积极应对,想方设法地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一是需要的大力支持,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和技能评价标准,整治物流人才培训市场。依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认证流程。
二是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培养现代物流教师队伍,使物流专业设置符合职业特色和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并强化学生的物流操作技能培养。三是结合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建立起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使物流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四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鉴成功人士的实践经验,建立现代物流管理咨询和培训体系,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培养物流人才,解决物流人才紧缺的问题。
(三)加速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
推动网上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利用网络技术将物流企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服务网点连接起来,形成物流服务一体化。加强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信息收集技能、信息传输技能以及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包括产品信息在内的物流信息交流协议标准化、条码化,信息收集自动化,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制定物流标准化的发展规划及整体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制定全国物流标准发展表和具体实施规划,加快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四)精心选择服务产品
服务产品选择,对于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就是在工业领域中挑选子领域,作为发展的切入点。服务产品选择就是寻找服务产品的市场空白。中小企业要选择那些所需最佳设备资金规模不大、网络要求较低、优势较重要的物流服务作为主打产品。
对于中小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业中选择的产品,应该是规划性网络型、成本要求较低、区域性优势显著、个性化要求较高的地区性仓储、配送、加工、代理报关等增值服务项目。
(五)资源整合,共建联盟
通过优化整合企业的资源和资金,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并购整合,使企业的基础资源得到跨领域或跨地区的扩展,各种资源都实现优化配置。这也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整合原有企业的市场,进行更复杂的物流活动,开发物流活动的附加值。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在一个更广泛的基础设施网络、企业服务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中实现运营成本最优化,为客户提供更高功率更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并购整合后的物流企业,人力资源也相应地相互补充,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企业规模扩大,影响力增强,能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增强了,企业管理能力和员工素质能得到整体提升,使企业在整合后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只有与物流企业形成紧密的战略联盟,才能更好地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应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产权方式、契约方式等相互协作,然后采用物流资源、物流地域和行业规模等联盟方式一起拓展物流市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业务。构成战略伙伴,不仅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能够使得中小企业集约化运作大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而且从社会效益来看,采用第三方物流组织作为盟主实现企业联盟合作,减少了社会物流过程的重复劳动。通过第三方物流组织的集约化处理,企业可以解决不同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