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港口现代物流,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港口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更是港口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现代物流对港口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能够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从国内外港口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现代物流具有三个方面的益处。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现代物流有助于企业最大程度的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与多功能物流产业链对接,进一步推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2.扩展服务范围和空间。随着港口规模扩大、运输技术进步和国际商贸活动的活跃,港口功能已从简单的装卸、运输向提供全程化物流服务转变,通过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港口能够有机融合到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大循环中,提高自身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的关联度。
3.实现城市、港口、临港企业互利共赢。(1)港城互动。港口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发展现代物流过程中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城市的财政收入,进而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城市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集疏运网络的完善,又为港口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2)港企共赢。港口可以为临港企业提供货物进出的通道及货物堆存的仓库。而临港企业能为港口企业提供稳定的货源,吸引更多的客户。,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必将促进港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我国中小型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中小型港口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许多中小型港口现代物流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行业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1.区域内港口企业竞争激烈,缺少分工协作
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有赖于区域内港口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当前同一区域内中小型港口企业因争夺货源而展开激烈的竞争,没能形成分工协作的关系,导致生产要素流动不够顺畅,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优化。
2.集疏运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迅速,装卸效率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港口尤其是中小型港口的集疏运条件还比较落后。铁路、公路等设施集疏运能力和港口配套服务能力并没有随着吞吐量的增长而相应提升,不能满足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3.物流人才紧缺,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
目前,我国港口物流专业人才紧缺,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专业化教育和物流管理经验,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港口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4.港口自身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
中小型港口因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够,网络通信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设备均不够先进,不能适应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各临港企业与港口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系统标准,各层面的数据不能共享和交换,致使物流作业各环节不能很好地衔接,效率难以有效提高。
5.港口物流定位不准,缺少突出的服务优势
中小型港口企业缺乏产业化的运作意识,经营管理还停留在传统港口生产作业水平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物流服务发展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尽管也不同程度地引入了现代物流理念及管理技术,但物流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二是对利用第三方物流降低生产成本心存疑虑;三是对专业物流服务质量缺乏信心;四是对外包物流业务引起的企业原有物流设施闲置等问题缺少解决的途径等。面对这种困境,中小型港口企业应当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主动了解物流市场需求,形成自身服务优势,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物流增值服务。
三、我国中小型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建议
现代港口日益成为综合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其服务内容将更为广泛,将朝着全方位的服务方向发展。中小型港口发展现代物流,应立足于港口实际,突破阻碍发展的瓶颈,认清国际、国内港口物流发展形势,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1.制定系统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方案并逐步落实
中小型港口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物流需求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深度开发需求市场并制定系统的规划方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1)面对区域内港口企业的激烈竞争,当地政府应当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加强公共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与区域内各港口企业沟通协调,推动港口企业建立层级分明、统筹协作的综合物流园区。二是抓好专业化物流中心和直达配送点建设,争取加入自贸区,利用集群效应形成综专结合、布局合理的物流结点。如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中国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北部的港口航运业将受益最多。而山东作为该自贸区的先行示范区,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升级,届时中小型港口可以通过与政府沟通协调,争取加入该自贸区,推进形成港区一体化管理机制,完善从本港码头到保税区的专用通道,享受出口退税、简化通关检验手续等优惠政策。
(2)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方案,港口应当协同当地政府尽快制定区域内集疏运体系建设规划方案。一是随着进出口货物数量的增加,加快建设与港口相互衔接、为港口吞吐货物服务的集疏运系统。确保货物运输可快速、直接与外部路网连接,避免集疏港交通和城市交通混杂。二是加强港口铁路建设,强化海铁联运。三是完善水上运输网络,强化水水中转。
(3)为了更好地实现“港城互动”,港口企业应当积极与政府、海关沟通协调,争取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也应当从各个方面给予港口企业以政策扶持金融方面为港口企业吸引更多外部投资;财政方面为港口工程建设提供专项补助资金;税收方面依托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实行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区内企业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优惠政策。
2.积极引进和培养港口物流人才
港口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尤其是中小型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小型港口企业要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与高校相结合,培养港口发展需要的物流人才。采取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港口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传授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现代化的物流运作方式,使其逐步适应港口综合物流发展的需要。
3.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智能物流系统
智能物流系统构建方面一是建立基础数据库。中小型港口企业利用数据库、EDI(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数据库,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进行建模,为智能物流的应用打好基础。二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坚持从客户的利益和节约保护资源出发,对企业办公系统内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和智能监测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如港口企业可以在办公系统中与检验检疫局建立互联互通的船舶靠离泊检疫信息模块,提高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对木材、大豆等货种做到疫情全程监测无死角。三是创建信息采集跟踪系统。应用RFID射频识别和Savant(传感器数据处理)技术,对编码标签所承载的货物信息进行采集并将数据传递到信息系统中,方便对物流各环节中货物信息进行跟踪监控,从而实现物流作业的无纸化。四是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利用GPS定位技术随时掌握每辆车的位置信息,监控货物运输车队的行驶轨迹,并可设置车辆超速告警以及进出特定区域告警,最终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管理。五是做好智能订单管理。把物流信息人工处理过程转移到线上,接到客户发货、取货请求后,录入客户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客户信息,即可查询距离货物目的地最近的分拨中心位置并发出货物配送指令。
信息化安全建设方面物流信息的安全保密是保证交易正常进行、保障客户利益的基本条件,因而智能物流系统的构建应当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一是对智能物流信息系统账号以及订购单、发票、支票和汇款等各环节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信息流全程安全;二是提升数据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最大程度的保障客户利益。
4.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港口电商模式
电子商务改变着传统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将对传统经营销售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冲击,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动力。港口企业应当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向电商转型。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建立并完善智能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借鉴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的B2B发展模式,在接收和确认订单、货物配备、运输查询、分拨配送、收货确认、在线支付等各个环节保证安全高效,与客户之间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无障碍传输,有效改变港口传统交易过程中费时耗力的状况。在各环节借鉴电商经营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服务成本,提高货物集散效率,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和零距离的服务。
5.精准定位,提升增值服务功能
与国内外大型港口相比,中小型港口因其便捷、灵活等特点,可以依据自身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找准定位,认清方向,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提供货运代理型增值服务。中小型港口企业可以联合周边物流企业,设立各类货种的分层次地区分拨中心,积极发展新老客户并拓展货源,通过多式联运的方式,开展中转销售业务,形成多级节点紧密相连的物流网络体系。二是提供仓储型增值服务。中小型港口企业可以联合大型物流企业建立保税仓库,提供存货查询功能,并配合客户营销计划进行产品的重新包装和产品组合服务,构建上至终端货源下至销售加工商的物流环节一体化经营方式,进一步拓展盈利空间。三是提供“一键式”终端服务。中小型港口企业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打破区域限制,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借鉴O2O发展模式,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为客户提供“门到门、心贴心”的终端服务客户只需在智能物流系统中与港口企业签订电子合同并明确各类物流需求,其余从下订单、发货、运输、仓储、代理、分拨一直到配送环节的服务,全部由港口企业承担,从而形成完整的物流链体系,为腹地客户及临港产业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