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的目标(“我追的星,真成了天上的星星

在国际编号为381323的日子,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樊锦诗星”,这是对那些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众多小行星中的一员。像袁隆平星、吴孟超星和屠呦呦星等,它们都是国际性的永久荣誉。当我们仰望星空,这些在夜空中最亮的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提及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我们不得不说起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这位对两弹一星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推动作用无法估量。钱学森在美国时期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被美国人高度评价为抵得上五个师的力量,但他始终心系祖国,坚定表示“我效忠中国人民”。

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面对美国人的无理拘禁和非人折磨,体重暴跌,一度失去语言能力,但他仍然坚韧不拔。终于在一张纸上写下求助信,辗转寄回祖国。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回归祖国的强烈渴望和无时无刻的思念。

钱学森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贡献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作为试验总技术负责人,他亲眼见证了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的核导弹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由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中国导弹、原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晚年的钱学森始终关注着载人航天的最新动态,他热切期望把中国人送上太空。他常说,“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如今,小行星国际编号3763以他的名字命名,钱学森星熠熠生辉。

同样值得铭记的是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袁隆平。他为中国的农业科研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星作为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闪耀着他对人类粮食安全所做出的贡献。这些以杰出人物命名的小行星,是对他们无私奉献和卓越成就的最高致敬。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了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面对这一挑战,我国迅速响应,启动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如璀璨群星闪耀在稻田之上,接连突破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难题,屡次刷新世界纪录,给出了属于中国人的骄傲答案。

袁隆平曾深情地分享他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两个梦想,他一生扎根田野,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他的贡献被镌刻在大地上,成为共和国的骄傲。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袁老表示,他将继续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确保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与此欧阳自远对中国月球探测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自1957年人类进入空间时代以来,欧阳自远便被宇宙的奥秘所吸引。他意识到,如果中国在这个崭新领域落后,将成为民族最大的憾事。于是,他全身心投入到陨石、月球和行星地质研究上,努力为中国空间时代的早日到来做准备。

欧阳自远利用一切机会自学天文学、月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建立实验室,梳理中国开展月球和火星探测的战略目标、发展步骤和规划。历经35年的不懈努力,他正式请求国家组织专家对开展月球探测进行评审论证。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欧阳自远见证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当“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时,他和孙家栋院士、栾恩杰院士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三位老人喜极而泣。

从月球探测到太阳系的星辰大海探索,中国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小行星国际编号8919的命名便是对欧阳自远杰出贡献的认可。与此吴孟超星闪耀着我国肝外科的独特光芒。作为肝外科专家和开拓者,他建立了独特的肝外科学体系,引领了国际肝外科学的发展。这些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探索未知领域的道路。这位被誉为“中国肝胆之父”的传奇人物,在长达78年的从医生涯中,用一把柳叶刀,不仅挽救和延长了超过16000人的生命,更在肝胆外科领域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在他的引领下,中国肝脏外科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肝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达到了惊人的60%,其中小肝术后的生存率更是高达79.8%。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吴孟超依然坚持每周出门诊,甚至一年能完成二百多台手术。

回首一生,他感慨良多。选择回国,他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他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他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的确,吴孟超的成长之路,无不伴随着党的培养与人民的信任。小行星国际编号17606与编号25240都在静静见证他的辉煌人生。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钱三强的世界。作为钱三强星国际编号的拥有者,钱三强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罗布泊深处的石碑记录着中国核试验爆心的时间,那朵在戈壁滩上空升起的巨大蘑菇云宣告了中国第一颗原的成功爆炸。继一系列大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的国家,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国家安全从此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钱三强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命发展原子能事业,负责制定原子能发展规划。在中国决定自力更生发展原的艰难岁月里,他担任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与妻子何泽慧共同研究学术问题。四年后,就在他的生日当天,那颗凝聚了一代人心血的原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仅仅过了两年零八个月,我国第一颗也成功爆炸。钱三强的名字随着东方巨龙的长啸再次震撼世界。小行星国际编号25240及编号31230都在诉说着他的伟大贡献。

最后让我们聚焦于屠呦呦的传奇故事。屠呦呦发现的抗疟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被誉为当代的“救世之星”。她的贡献如同璀璨的星辰一样闪耀在人类历史上。在生机盎然的蒿草丛中,隐藏着拳拳爱国之心——这就是屠呦呦的故事。她,在1969年,肩负起研究防治疟疾的重任,这是国家的期盼,也是人民的期待。屠呦呦带领团队研读古籍、拜访名医,对数百种中草药及其提取物进行反复筛选和试验。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和绝望,她依然坚持不懈,早出晚归,甚至亲身试验。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她成功研制出青蒿素。这一成果,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已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当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后,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更是锦上添花。屠呦呦的坚持和执着,使古老的中医焕发出新的生机。她的故事被赞颂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不仅如此,国际编号为31230的小行星也以她的名字命名——屠呦呦星。

同样令人钦佩的是张弥曼,这位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奠定基石的科学家。她的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研究之路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国内地质学科几乎空白。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为国家地质事业献身。她的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我愿意为了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她的故事是对“地质报国”的最好诠释。

张眯眯曼在古生物领域的研究更是震撼世界。她的博士论文中的结论直接动摇了传统判定,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世界声誉。她的研究不仅为中国古生物研究赢得了国际焦点,还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的顺利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她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古生物领域,也体现在国家的石油开采事业上。

这些科学家的事迹令人感动,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托起强国梦。他们的努力与奉献,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就像樊锦诗一样,她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构建了“数字敦煌”和综合保护体系,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小行星国际编号347336以她的名字命名——张弥勒曼星、樊锦诗星,这是对她杰出贡献的赞誉。敦煌研究院的掌舵人苏伯民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樊锦诗。这位出生于江南的才女,命运与敦煌紧密相连。从她那柔弱的肩膀上,我们看到了超凡的坚韧和毅力。她在历史的洪流中跨越了常书鸿和段文杰的时代,成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她的足迹横跨自然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八十五岁的樊锦诗,已在敦煌莫高窟默默耕耘了整整六十载。她的心始终紧紧贴在敦煌文物保护事业上,不仅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更率领莫高窟人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利用方面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她的努力使得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阶段迈向科学保护的新纪元。

敦煌学研究在她的引领下,实现了从奋起直追到硕果累累的跨越。她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四处奔走为基金会筹措资金,到将自己的部分收入和荣誉奖金捐出,都充分展示了她的高尚情操。在她看来,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敦煌研究院的每一位同仁。

今年,樊锦诗再次展现了她的慷慨与大爱,将所获得的“吕志和奖—正能量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以及多年的积蓄全部捐出,用于推动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此举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无私奉献,更是对全体为国奉献的国之脊梁们的最高致敬。她还在母校的帮助下设立了北京大学教育基金,用于推动敦煌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她的善举如同夜空中闪耀的小行星国际编号381323,永远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这些闪耀的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星,更是世界的星。让我们向这些为国奉献的国之脊梁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生活百科】:转载请保留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