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探索全媒体时代新闻标题的魅力与挑战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标题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第二十六届至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标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新闻标题在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制作原则及技巧。
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新闻标题成为了吸引受众的关键。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需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精心制作新颖别致的标题,以精准把握并吸引受众。通过对这六届新闻奖作品的分析,我们总结了新闻标题的四个基本特点。
一、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
1. 消息标题侧重揭示新闻事实,以实题为主。消息标题多概述具体新闻事实,采用实题来展现事件的核心要素,使新闻信息更直观。
2. 深度报道类标题,如评论、通讯等,以虚题或虚实结合题为主。这类标题注重表意抒情、说理评价,着重表现新闻事件的性质、状态和特点。
3. 专题类标题多短小精炼,有的加副题作说明。获奖专题的标题具有寓意深刻、个性鲜明、简洁好记等特点,能深入挖掘、全方位解读事件。
4. 融媒作品标题以实题为主,多用网络化、口语化语言表达。全媒体语境下,融媒作品标题接地气,多用直白活泼的口语、白话。
二、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技巧
1. 坚持“真”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标题制作的首要标准。新闻标题要准确概括新闻核心内容,不能断章取义或题文不符。
2. 精炼与生动并重。新闻标题要简明扼要地表达新闻主旨,同时要富有创意和吸引力,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3. 体现媒体特色。不同媒体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和传播特点,新闻标题要体现媒体特色,适应受众需求。
4. 融合网络元素。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和网络元素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要合理运用网络元素,提高新闻标题的吸引力。
一、中国新闻奖的标题特色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其标题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这是因为消息的主要任务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迅速传递新闻事实。例如,《除夕夜,精锐医疗队紧急出征驰援武汉》这一标题,聚焦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危急时刻,简洁而有力地传达了医疗队迅速集结、奔赴武汉的情况,充分展现了医疗队的战斗力,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
二、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
1. 具体实在:新闻标题需要具体实在,直接揭示新闻核心。
2. 明:新闻标题要概事表意、评点事理,既表达立场和观点,又巧妙地加以评点。
3. 精:新闻标题需要精炼简洁,避免冗余,越简短的文字越有利于读者快速浏览和理解内容。
三、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与原则
1. 亮出新意:新闻标题需要创新,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平淡无奇的标题可能无法提高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2. 表达情感:新闻标题应展现出最能触动大家内心的情感,以情感人,直击人心。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煽情,保持新闻媒体的理性。
3. 写出美感:新闻标题的美在于语言,需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感。
四、实例解析
1. 《不“唯GDP”并非“去GDP”》:作者在标题中巧妙地区分了“唯GDP”和“去GDP”,生动简洁地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表现,明确了立场。
2. 《我是188万分之一》:这个标题突出了搬迁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小人物融入大时代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好的新闻标题需要精心打磨,既要揭示新闻事实,又要表达立场和观点,还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情感、美感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也需要避免过度情绪化表达,保持新闻媒体的理性。在今日的全媒体时代,新闻标题的构思和创作成为了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如何让新闻标题独树一帜,吸引眼球,留下深刻印象,这其中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创新。为此,制作新闻标题既要坚守原则,又要不断追求创新。
一些优秀的新闻标题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古诗词的化用以及排比句式,如《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彭阳悠然见青山》等,使得标题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富有深意。它们像是一阵阵清新的风,吹拂在读者的心头,让人耳目一新。
数字、色彩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也能设置悬念,增强感染力。例如,微电影作品《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中的数字,其实是歌曲《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简谱。而《一墙之隔,两种景象》则用对比手法揭示了两个村庄截然不同的命运。
网络语言和流行文化在新闻标题中的融入,使得新闻更加接地气,语言轻松活泼。像《下文@所有人尝尝第一份高铁外卖》《珲春“稀客”访农家 小豹成“网红”》等,这些标题巧妙地运用了网言网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灵活运用指示代词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种手法。如《“新愚公”李保国》中的“愚公”,一下子就让读者记住了其精神形象;而《千万“活鱼”搅活广东市场》则用“活鱼”指代市场主体,巧妙且生动。
全媒体时代,制作好的新闻标题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同时遵循标题制作的基本原则。我们要用心、用情、用美传递新闻信息,不做“标题党”,但一定要让标题亮起来。让我们在新闻的海洋中,用精彩的标题吸引读者,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来源:中国记协、新闻与写作、广电独家
编辑:鲁文玲
校对:曾智苗
审核:胡启伟
投稿邮箱:[](mailto:) 联系电话:1551772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