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报道,揭示恢复态势与向好支撑——“中国经济圆桌会”深度解读2023年中国经济半年报
新华社记者韩洁、于佳欣、魏玉坤报道
随着7月17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2023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在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向好态势,发展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尽管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如何看待上半年的复苏态势?下半年又有哪些政策值得我们期待?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新华社于7月17日推出了“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首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李慧以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共同探讨年中经济的各个方面。
一、复苏之形:在世界经济下行中恢复向好
打开这份半年报,我们看到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多项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正在持续恢复。付凌晖在访谈中表示,尽管整个世界经济处在波动下行,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十分显著。
工农业生产持续增加,服务业整体增长较快,内需贡献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这些都是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具体表现。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在内的多家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充分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二、承压之态:客观辩证看待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挑战
虽然中国经济稳步恢复,但部分指标增速持续回落,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对于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挑战,付凌晖表示,国民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同时他也强调,对于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差异需要客观看待。
刘元春则从全球视角和历史视角出发,提醒我们不能用老眼光来认识本轮复苏。他强调这轮复苏是在社会修复基础上进行交易修复,然后才是利润修复以及资产负债表修复,这个过程会有波动且很漫长。对于近期我国物价持续走低的问题,李慧表示这是受多重因素影响导致的阶段性、暂时性的态势。
三、安全之基:经济发展主流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尽管当前存在一些风险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在“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中,三位嘉宾都表达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虽然当前青年失业率较高,但各方仍在积极做好稳就业工作。
“中国经济圆桌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好机会。通过这期节目,我们不仅看到了我国经济的复苏态势和向好支撑,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挑战。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持续扩招以及疫情带来的延迟就业、慢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规模不断刷新纪录,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此,刘元春表示,我们要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重要举措。例如,大学春季招聘的延长以及针对长期未就业人群的全方位帮扶等。粮食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尽管遭遇了不利气候条件挑战,但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夏粮仍获丰收,整体农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随着全国多地高温天气的持续,能源保供工作尤为重要。李慧表示,近年来,我国在电源建设、燃料供应、机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发电装机平稳增长。目前,我们有信心也有基础应对即将到来的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挑战。
谈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刘元春强调,关键在于通过关键技术创新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面对复苏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如何重塑增长新动能?刘元春认为,要辩证看待当前问题,培育新的竞争点和战略合作点,长短结合抓住新动能。付凌晖也指出,发展新动能不仅要关注新兴产业,还要关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中的亮点,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政策方面,李慧表示我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当前的短期问题。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兼顾供给和需求、着眼当前和长远、统筹发展和安全。改革也是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关键。刘元春强调,要将短期政策、中期结构性政策以及中长期的体制性、机制性改革相结合,推出系列改革举措。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会有更多行业经历成熟和迭变的过程,新能源汽车只是其中的一例。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更加强劲。我们期待着这些新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经济历经风雨,却愈发坚韧。面对风险与挑战,我们从未退缩,反而在挑战中不断壮大,也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慧深有体会地说。
(小标题)展望发展,我们对下半年经济充满信心
要全面理解中国经济,既要看表面现象,也要洞察内在趋势,既要关注数量,也要重视质量,既要纵向比较也要横向对比。
展望下半年,付凌晖表示,中国经济正在逐步摆脱疫情的影响,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未来,随着经济逐步回归正常轨道,恢复性增长也将逐步转向扩张性增长。他对中国经济下半年走势充满信心。参加“中国经济圆桌会”的三位专家也一致认为,尽管近期一些经济指标出现波动,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
支撑中国经济稳步向好的因素有很多。从需求端来看,消费将继续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随着生产和需求循环的顺畅,居民消费意愿和信心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投资也具有韧性,将带动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接触型服务业恢复后,生产性、生活务业也将逐步好转,发挥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从生产端来看,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动能正在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发展基础雄厚。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付凌晖强调:“我们要正视短期中国经济的波动,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的进一步落地见效,我们有信心推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好的中国经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