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集时,导演向秦昊展示了剧本。当秦昊看完后,他提出的两个问题令我们一时间陷入深思。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张对徐静的感情,他究竟爱不爱徐静?我们回答:爱。接着,秦昊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既然相爱,为何张要杀死徐静?如果他真的爱徐静,想要占有她,为何还要杀掉徐静的情人?这些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
潘依然作为《隐秘的角落》的编剧,对这部剧充满了情感。她表示,对于大结局,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她希望重新打磨王瑶的弟弟王力这个角色,因为现在的剧情里他的出场显得有些突兀,缺乏前因后果,更像是为了剧情而设置的工具人。
潘依然对网上的讨论也有所关注。在剧集播出前,她已经预感到这将是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但没想到会如此火爆。现实生活中,除了几个失散多年的小学同学通过微信询问结局,她的生活并未因此受到太多打扰。
今年36岁的潘依然,在30岁时才从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她曾按照父母的期望学医,但毕业后在医药行业的工作并不让她感到快乐。电影一直是她的梦想,所以她在24岁时决定再次参加高考,放弃医学投身文学。《隐秘的角落》是她第一部正式署名的电视剧作品,她觉得非常幸运,因为很多观众不仅看懂了剧情,还有不同的感受。作为编剧,她在剧本中埋下了许多小心思,使她成为这部今年最火的电视剧的幕后主创之一。
在剧播完后,潘依然与原著作者紫金陈加了微信,互相表扬。早在2018年,她就收到了原著《坏小孩》。吸引她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关于三个小孩和犯的故事。在初春之际,我收到了来自制片人卢静的邀请。卢静与执行制片人宋岩是我在大学的同窗,过去的合作经验证明他们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团队。他们对项目的热忱和执着让我决定接受这次邀请。
在卢静找到我之前,该项目已经历了几位编剧的辛勤耕耘,他们为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编剧之路充满了挑战,面对不断的修改和反馈,他们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我庆幸自己在合适的时机加入了项目,得以见证并参与到它的成长中。
《隐秘的角落》的主题究竟为何?这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话题。原著更倾向于描绘孩子们的恶行,然而卢静与美国的剧本监制Joe Cacaci(即卡卡西)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是一部关于家庭而非犯罪的故事。
如果这是一部纯粹的犯罪剧,我或许不会接受。因为犯罪类型片中,描绘恶行的奇观往往是一大看点。但如果无法充分展现这一部分,那么观众又能看到什么呢?家庭的核心地位在我们对剧本的构思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面临了一个重大决策:是否要包含现在的第五集和第六集,也就是《妈妈》和《苍蝇》。尽管故事的主角是张和朱朝阳,这两集似乎有些偏离主线,但我们最终决定保留它们。
第五集中,痛失女儿的王瑶和周春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峙。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角色的动机,尝试让观众明白家庭内部的隐形暴力是整个故事背后的动因。我们希望观众能够认识到家庭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隐形暴力比明显的暴力更加可怕。这种家庭内部的冲突和纠葛也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在剧本的改编中,我们淡化了原著中三个孩子的“恶”成分,转而探讨“恶”的路径和角色的动机。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讨论角色的动机,因为人的动机是故事的核心。角色们的动机可能是善良的,但由于年龄、经验等因素导致他们选择了错误的方法。这样的处理让故事更加深入、引人入胜。经过深入的改编与打磨,这部十二集的剧作如同一部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集都拥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首尾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在产业链中,这无疑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存在。
当我接手这个项目时,剧本监制卡卡西交给我的分集梗概已经为每一集设定了明确的目标。每一集都有独特的打点,头尾完整呼应,这为我的编剧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进入项目后,我看到导演的阐述也十分明确:每一集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都为打造这部精彩剧作付出了努力。
关于张这个角色,他与原著相比有了深入的调整。有观众认为他变得更加令人同情。在阅读原著时,我也对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被描述为一个蓄谋已久的犯,但我经常想,一个人蓄谋已久,每天还要与徐静及其家人正常交往,他内心究竟藏着怎样的情感?我们不能仅仅将他刻画为变态,而是需要研究他、理解他,甚至同情他。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对他有感情。
在讨论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张第一次犯罪——把岳父岳母推下山崖的定性。我们认为这是一次激情犯罪,有一个明确的触发点。于是,我们强调了半山腰的那场关键谈话。
当写到第四集时,导演将剧本送给秦昊。秦昊看完后提出了两个问题,让我们一时陷入沉思。第一个问题是,张到底爱不爱徐静?我们回答:爱。第二个问题让我们陷入了困境:既然爱,为什么要杀了徐静?如果张真的爱徐静,想要占有她,为什么不去杀掉徐静的情人?
我们理解徐静是一个直性子的人,不喜欢拐弯抹角。她与张是大学时代的同窗,当时她曾遭遇感情挫折,而后与张走到了一起。张是个暖男,他的温柔让徐静心动,两人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姻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张在这段关系中显得过于小心翼翼,放弃一切来到宁州,想要守护这段婚姻。但徐静渐渐发现,她与张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张不擅长表达真实情感,他的行事风格往往过于迂回,这让徐静感到难以接受。感情的裂痕逐渐扩大,徐静希望面对现实,而张却想逃避。与这样的人共同生活,如同温水煮青蛙,时间一长,难免会让人心生烦躁。
张是一个害怕失去的人。与其说他想抓住徐静,不如说徐静是他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对于他而言,徐静的存在至关重要。他在剧中曾说,人总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有时为了这些东西,会做出不愿做的事。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不愿失去与人的联系。抛弃家乡,徐静就是他仅剩的羁绊。
徐静去世后,普普成为了张与人连接的纽带,他会倍加珍惜这份联系。秦昊饰演的张深入人心,我在写后面几集时,角色都是围绕他的感觉来塑造的。演员的表演总会给编剧一种潜意识的推动。
另一方面,朱朝阳的母亲周春红作为一个女人承受着许多辛苦。她给自己贴上了太多的标签,比如单亲妈妈等。她陷入了一个要坚强、要活得很好的陷阱中,在这个陷阱里她伤害自己、也伤害了儿子。我在创作这个角色时,参考了许多中国母亲的形象以及我身边做母亲的人们的经历,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一些时刻。在创作《隐秘的角落》时,我初为人母不久便投入了工作之中。像我妈妈从老家过来帮我带小孩一样,许多传统家庭都在面对类似的挑战和困境。自我们长时间分别后,母亲来帮我照顾孩子的时光,引发了我对过去的回忆。那些儿时的片段,与母亲共度的岁月,如同画卷般缓缓展开。她舍弃了许多自己的东西,只为帮我分担生活的重负。当时,我注意到她服用着治疗高血脂的药物,并得知因忙于照顾孩子而没时间游泳,血脂状况因此受到影响,手脚偶尔会感到麻木。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关怀远超过孩子对母亲的关心。
这种情感的转变让我对《隐秘的角落》中的角色有了更深的同理心。事实上,我觉得每个角色都承载着生活的重压和不易。剧本中的周春红和马主任的关系,让我们找到了人物真实的一面,也引发了我们的兴奋。当我们把剧本发给女演员们时,一些反馈认为这段关系带有负面色彩,建议删除。这让我感到困惑。
正当我们犹豫是否要改动时,刘琳老师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定心丸。她优雅而温柔,一条蓝色裙子映衬出她的气质。当我们向她倾诉对角色的困惑和其他演员的反馈时,她激动地表示要保留这段关系。因为周春红首先是个女人,需要欲望的出口。她可能并不喜欢马主任,但她需要一个时刻让自己回归女人、回归自我。
刘琳老师完全理解了这个角色,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支点,而她的表演则回馈给我们100个生动的反应。我记得有一场戏是周春红从医院回家拥抱儿子。剧本中只是简单的“拥抱”,但刘琳老师在表演时选择从后面抱,头靠在儿子肩膀上,轻声说:“朝阳你可要好好的。”一个简单的动作被赋予了复杂的情感表达,准确而凝练。
一个优秀的演员如刘琳老师,绝对可以给编剧带来正向的反馈。除此之外,周春红吃橘子、喝牛奶的戏份也是观众公认的名场面。我们曾对喝牛奶的那场戏有所顾虑,担心其表现过于夸张。但刘琳老师在拍摄时给予了我们极大的认可,她坚持按照剧本拍摄,认为这是一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