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工作室为您带来震撼报道。科技日报实习记者孙越携手策划团队赵英淑、滕继濮和林莉君为您揭晓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
在遥远的1928年,考古人员在洹河边的小屯村铲起一抔黄土,那是一次命运的触碰,揭开了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随后的岁月里,殷墟的宝藏不断呈现世人眼前: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宛如星河璀璨。这一切的证据确凿地告诉我们,殷墟正是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商代历史因此得以确立,中国的信史也因此向前推进近千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社科院考古所)近日召开线下汇报会,公布了一系列关于殷墟的新发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殷墟考古的累累硕果背后,是无数研究人员的寂寞坚守和辛勤付出。
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内,文物修复员管明丽坐在骨器整理室里,面对着看似普通的“边角料”骨骼,埋头观察、整理、测量。这是她的日常工作,也是她对历史的致敬。每一块骨骼都是三千年前大邑商存在的证明,是她的使命和责任。
春节假期期间,安阳殷墟博物馆迎来了近两万人次的游客。是什么文化魅力,感召着、吸引着众多远近来宾?答案是殷墟考古,那是一部恢宏的历史书,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古老文明。
殷墟遗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经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更是世界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这里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如甲骨文、青铜器、玉器,构成了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殷墟考古不仅在我国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在考古学上的地位也非同寻常。殷墟是中国近古学发展的缩影,被誉为“现古学的摇篮”。许多在殷墟发掘时所创造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中。
事实上,除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殷墟还孕育了一批杰出的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此作出卓越贡献。参与殷墟发掘的“考古十兄弟”更是中国近代本土培养的第一批考古工作者,为殷墟的后续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兔年春节复工的第一天,管明丽坐在她的骨器整理室里,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文物整理工作。这是她的天地,是她的信仰。每一块鹿角骨料都是她探索历史的工具,每一次测量都是她与历史的对话。寒风凛冽中,她坚守在这里,只为从那些“边角料”上开出花来,揭示出文明的芬芳。管明丽的工作看似简单,无非是测量、整理、标注和记录骨料。要做到“好”的标准,却需要极其繁琐的过程。
在她的手边,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骨料,有的能明显辨认出是动物关节,但大多数只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骨片。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边角料”,却是管明丽每天与之打交道的对象。她需要首先判断骨头的来源,是哪种动物的骨头,是前腿还是后腿,左腿还是右腿,近端还是远端,具体是哪一块骨骼,动物的年龄大概多大等。随后进行称重和数据测量,记录每一个细节。对于鹿角骨料,她需要测量每个锯面的数据,并观察骨骼上是否有痕迹,如割痕、锯痕等。这些都只是基础工作,真正的挑战在于通过这些信息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是管明丽与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废料”打交道的第15个年头。她深知,这些不起眼的骨料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她的努力,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边角料可能会被复原成一件件完整的手工艺品,揭示出古人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和工艺。通过锯切痕迹和边角料的形状,可以判断出一件完整的骨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需要消耗多少原材料。通过这些信息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生产规模、商品贸易量、人员流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考古学家们需要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何毓灵,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的副站长和研究人员,解释了考古工作的真实情况。他指出,很多人对考古存在误解,认为考古就是挖掘漂亮的展品。但实际上,那只是考古工作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的考古工作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枯燥和繁琐。考古学家们需要通过对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边角料”的研究,了解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国家体制等情况。例如,他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在殷墟作为都城的时候,是如何维持社会运转的?如何通过组织起来满足当时14万至15万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这些都是考古学家们努力研究的问题。
在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还有许多像管明丽一样的年轻工作者,他们热爱考古事业,默默付出。马媛在绘图室工作,负责为出土的陶器碎片进行绘图和扫描存档。而何凯则主要在田野工作,除了进行常规的遗迹判别、记录、绘图等工作外,他还负责为重要遗迹进行三维重建。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为考古事业贡献力量。
考古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从清末民初的顾颉刚、董作宾到现代的后辈们,一代古学家们都在为保护中华文化、延续民族根脉而努力。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考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自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设立了安阳工作队,在小屯村西建立了工作站,为殷墟遗址的有序发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自那时起,殷墟考古之旅便踏上了征程。
何毓灵深情地回忆道:“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殷墟考古工作者的足迹几乎遍布遗址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努力不仅确定了遗址的边界与布局,还发现了众多手工业作坊、贵族墓葬以及甲骨坑等珍贵的遗迹。通过不懈的探索,他们解决了殷墟文化的分期问题,并发现了早于小屯的洹北商城,极大地丰富了殷墟的文化内涵。”这一壮丽的事业,离不开一代古人的坚守与传承。考古之路虽漫长且充满挑战,但火炬已熊熊燃烧,考古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秦祉祺是兰州大学历史系的新生,对考古学充满热情。她参加殷墟考古志愿活动,深入体验考古工作的魅力,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考古学的理解和热爱。
殷墟、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在安阳得到了赓续传承。春节时期,安阳市民家门口贴上了甲骨文“福”字和春联,全市的甲骨文书屋成为市民身边的“诗和远方”。公交站点、道路窨井盖上的甲骨文装饰无不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近年来,随着殷墟考古的新进展和安防、技防投入的增加,安阳正全力构建殷墟、甲骨文大保护格局。围绕世界遗产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相继建成,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在逐步展开,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文化地标。
在安阳,文物资源管理、考古研究、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都实现了新的飞跃。“谱写殷墟考古新篇章”的时刻已经到来。新技术的运用为考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展现墓葬的结构和细节;人骨DNA分析、碳-14测年、锶同位素方法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科技的蓬勃发展给考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将坚守初心,继续探索,让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从前,考古发掘往往是被动进行,而如今我们正在进行一些计划性的项目。以国家文物局推出的“考古中国”和科技部推出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例,这些大型项目汇聚数百人的力量,共同致力于考古研究,这标志着近十年来的巨大变革。与过去单兵作战、小范围作战的考古模式相比,现在的考古工作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何毓灵如是说。
在殷墟,中国考古的故事仍在不断续写,每一挖掘,每一发现,都是对中华文明的深度解读和重新认识。
(来源科技日报)
更多热门资讯,尽在“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您的每一条线索,都可能成为我们报道的焦点。一经采纳,我们承诺支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4热线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