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独特书体,有着行楷与行草之分。一般认为,行书起源于汉末,盛行于晋代。这种书体由正体演变而来,旨在追求更为简易的书写方式。行书既保留了楷书清晰易认的特点,又融入了草书的飞动活泼之美。其伸缩性大,结构多变,萦回玲珑,生动流美,平易近人,为书法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中,行书是最具亲和力的。它的用笔和结体,都可以从楷法和草法中汲取灵感,而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所谓“行法”。行书还可以与隶书、楷书、草书等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书体面貌。由于其体无法,又容易识辨,所以流传非常广远,历久不衰。自晋以来,大多数擅长书法的人都有工于行书。
《书法里的中国》一书作者王岳川,探讨了行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这幅作品是王羲之与友人会稽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时所书,体现了晋人精神解放的自然之美和宇宙人生之哲学思考。每一个字都各具特色,尤其是其中的“之”字,每一个都不一样。这幅作品是王羲之在自然之中寻找灵感和人生哲理的结晶。
《兰亭序》的流传充满了神秘色彩。这幅作品被视为神品妙品,有着“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美誉。王羲之酒后创作此作后便酒醒再写,却未能超越原作。此作在家族中传承,最终传到唐太宗手中。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热爱,命人摹写并弘扬“二王”书法。他对王羲之的评价极高,认为除了王羲之外,其余书家都不足为论。
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在形式上完美无瑕,更在内涵意义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它的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不仅仅是因为其艺术价值的卓越,更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可以说,王羲之为此作准备了他的全部生命,其后的深刻人生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都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了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穿越了历史迷雾,为后世公正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兰亭序》的热爱深到无以复加,甚至将其视为至宝,陪葬于自己的昭陵。
细细品味,《兰亭序》这幅书法杰作展现了几方面的创新:
它将汉魏以来的严整书法转变为自然酣畅、潇洒出尘的书法,犹如天马行空、意随笔转。其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集中体现了晋人的美学观念。
《兰亭序》不仅仅是浅白的诗文创作,更融入了哲学思考。文章前面描述了人们在山水间的畅游,感受到了生命的欣然,进而思考到人生的苦短,感叹“悲夫!”这种前喜后悲的情感,体现了魏晋时期的生命观和宇宙观,是一种深刻领悟后的无奈与痛彻。《兰亭序》因此成为一篇充满哲思的妙文。
再说到王珣的《伯远帖》,这是东晋时期唯一存世的行书真迹。王珣,字元琳,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他的行书特点被董其昌赞为“潇洒古澹,东晋风流”。《伯远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而得名。此帖为三希堂晋代唯一真迹,笔力遒劲,是典型的王氏书风,实为国宝。
《伯远帖》的文字内容,是王珣写给伯远的一封信,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和对事业追求的思考。其文才焕然,字体笔画绵长,开张利落,文中“分别”二字还带有隶书的痕迹。整体章法如日初升,如沐春风,不食人间烟火。其特点在于既有儒雅的特质,又带有生动的流美,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是唐代书法的重要代表。颜真卿的书法众体皆备、博大精深。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与从兄颜杲卿共同起兵讨伐叛军,侄子季明也参与其中。当季明不幸遇难后,颜真卿怀着义愤写下此祭文,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反对和赤胆忠心。这篇祭文,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情感的流淌,展现了颜真卿深厚的书法造诣和崇高的爱国情怀。《祭侄文稿》:作为颜真卿的一篇祭侄文草稿,尽管本无意于书法,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完美统一。这篇悲壮的书作,展现了颜真卿的爱国精神与铁骨铮铮的品质。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书家的鲜明个性、精神品格和艺术魅力。其文字间流淌的真性情,如同祭奠之际的心声,一笔一划都透露着悲思忠胆的情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作品,展现了颜真卿书法中的遒劲舒和与情感怅触的无边含蕴。
《祭侄文稿》用笔豪放却又不失规矩,笔锋变换之妙历历在目。真性主运,笔墨随心所至,激情之下无意工拙而自合法度。颜真卿在涂涂抹抹中表达爱国之美,泪与笔墨一同流淌,成就了这件被誉为“悲愤之书”的杰作。仅仅作为草稿的它,经过千余年完整保存,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天下第二行书”。
谈及苏东坡,这位北宋大文豪的诗词文书画皆精,仕途虽坎坷却能将书法视为抒怀达意的工具。他的书法早年姿媚流美,中年端厚圆劲,晚年性稳意沉,为宋四家之首。《黄州寒食帖》更是其行书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部作品背后有着曲折的流传经历,最终从日本被高价购回。
苏东坡的生平与创作紧密相连。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词家、散文家,还是著名画家、画论家、书法家、美食家等。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44岁时,因政见不合王安石改革而被流放湖北黄州五年。《黄州寒食帖》便是在此期间创作,反映了他的生活困境与内心的悲痛。作品中的描述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等,展现了文豪的落魄与苦难。然而东坡却能够超越命运苦难,将悲痛化为艺术创作的力量。
两位文化巨人的作品,无论是悲壮的《祭侄文稿》还是沉郁顿挫的《黄州寒食帖》,都展现了中国文人的伟大情怀与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他们的作品历经千年仍被珍视,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不仅是一篇传世之作,更展现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这位潇洒出尘的文学巨匠,在困境中依然豁达洒脱,如同铁豌豆一般,任何苦难都无法撼动他的意志。他的《寒食帖》笔迹匀净流丽,充分展现了他处变不惊、面对人生艰难依然保持君子风度的超迈气质。《寒食帖》也带给我们深沉的美学体验,让人感受到“端庄杂流丽,刚健复婀娜”的审美魅力。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也是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独特,其行书和草书更是独步一时。他的书法作品《松风阁诗帖》不仅是一首诗篇,更是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完美体现。其书法风神潇洒,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在书法美学观上,黄庭坚崇尚“入神”“韵”的“尚意书风”美学思想,这一思想在《松风阁诗帖》中得到鲜明体现。
米芾的《蜀素帖》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米芾的书法风格独特,追求率真平淡、自然脱俗的尚意书风。他的《蜀素帖》比《苕溪诗卷》更为灵动活泼,字迹略往左斜,用笔过渡承让、自然潇洒。沈周和邓散木都对米芾的《蜀素帖》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些文学巨匠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更以他们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的书法作品和文学成就,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赵孟頫——融汇古今,自成一体的书法巨匠
赵孟頫,一位在书法领域独树一帜的巨匠。他的书法,既有复古的韵味,又能自出机杼,创造出一种笔画牵丝、结构润泽、借让精巧、形神兼得的雅媚秀丽书风。这种风格与元代绮丽的时代风尚相契合,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赵孟頫的书法诸体兼善,无论是篆、籀、分、隶、真、行还是草书,他都无所不精。尤其是行书,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他醉心于王羲之、智永的典雅书法,终其一生临摹学习,将晋人唯美书风发扬光大。
赵孟頫的代表作《兰亭帖十三跋》深得王书精义,是书法与书论相结合的行书代表作。他在书法上弘扬“二王”书法的大美大雅精神,而这十三幅行书作品精彩之处,后世多有赞誉。
在《兰亭帖十三跋》中,赵孟頫展现了他的书法崇尚高古之美的精神脉络。他强调习书务必师承古代经典,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法帖,了解其用笔之精和结构之妙。他认为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需用心安排。他也警告人们不要盲目自大,忽视古人书法之法,否则难以脱胎换骨。
赵孟頫的书法理论同样精深。《松雪斋书论》中的观点被冯班《钝吟书要》所认同,认为赵孟頫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上追二王,后人难以企及。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不仅深受国人喜爱,还远播海外。他的书法作品被异国僧侣不远万里求得,归国后视为至宝。他的书法影响深远,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赵孟頫是一位融汇古今、自成一体的书法巨匠。他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他的书法作品和理论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启示。《文征明与他的书法艺术》
文征明,一位名震海内外的书法巨匠,生于江苏苏州,生于迟钝却终于才华横溢。他的一生,仿佛都在与书法共舞,将生命倾注于笔墨之间。
文征明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少时言语迟缓,一生共参加十次乡试均未及第。他并未因此沮丧,反而将满腔热情投入到书画艺术中。他的书法,精于楷、行、草各种字体,且各有千秋。尤其擅长行书和小楷,其笔下的行书温润秀劲,法度严谨而意态生动,具晋唐书法的风致。小楷更是精妙绝伦,被誉为“明朝第一”。
《滕王阁序》,是文征明的行草书代表作。他的行草书以“二王”为基础,受黄庭坚、赵孟頫的影响颇深。他的书法风格清秀雅致,笔墨苍润遒媚。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力,全幅书卷气十足,令人叹为观止。即使到了暮年,他的作品依然力透纸背,气象廓大,令人惊叹。
文征明的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他每日临写《千字文》,直至晚年,将师古与参悟相结合,使书法创作成为心灵与笔端的交融,达到书与道的契合。
传世墨迹如《七律四首》《赤壁赋卷》《游天池》《书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等,都是文征明书法的瑰宝。其中,《书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为其行草书的典范,笔法爽利苍劲,提按分寸极好,呈现出一种闲雅古淡、端庄清新的风格。
文征明的人生和书法,是一部活生生的艺术史。他的书法,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