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元宵节,因其主要风俗为张灯、观灯、赛灯,又被称为“灯节”。关于这一名称的起源,学术界虽众说纷纭,但提及古代中国哪个朝代的元宵节最为热闹、灯火最璀璨夺目,北宋无疑是人们的共识。
北宋元宵节的灯火辉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著名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曾情不自禁地赋诗赞美。他笔下的灯火如星海,灯市如海洋,热闹非凡。如果我们觉得王安石的描绘过于诗意,那么欧阳修的“日记”则为我们展现了更为真实的北宋元宵节盛况。
翻开欧阳修的《醉翁谈录》,仿佛进入了一个灯的世界。东京的东华门外,从正月初开始,就已经有售卖各种灯的市场。心灵手巧的制灯人将灯制造成各种花卉形状,如牡丹、莲荷、曼陀罗等。护城河上搭建了“灯桥”,彩索悬灯,数十丈的“灯竿”上,以缯彩装饰,纸糊百戏人物,仿佛飞仙一般。街巷口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整个东京城热闹非凡。
北宋之所以如此重视元宵节,与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推动密不可分。宋朝初期的上元灯展为期三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北宋中期,元宵节不仅连放五夜灯,而且全国放假三天,以便官民同赏同乐。即便到了经济衰败的北宋末年,官方依然对元宵节灯展十分重视。
元宵的“灯”不仅是照亮夜晚的明亮之物,更是宋代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宋代出现了许多与灯有关的趣事,如王安石因灯联而成就的两件人生大事。除此之外,北宋的“元宵灯”还衍生出许多清新的灯谜。
当我们回顾北宋的元宵节,虽然许多物质灯已经消失,但关于元宵节的“文化灯”、灯联、灯谜等却以其安详的姿态、典雅的步伐走过岁月,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这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空气,舒缓的节奏与氛围正好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可以说,这些原生态的文化代表了过去传统社会的纯朴和谐的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