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花,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中心小学校长。初次见面,远远地就看到了人群中她格外灿烂的笑容,采访中每一次对话,她都是未语先笑,让旁人也不由得想要笑着跟她说。这样一位让人时时都赏心悦目的校长,在同事眼里,却是“疯”得不得了。
该做的事儿不能等
1998年毕业的包金花,先后在教学点、苏木学校、城里学校任教,当过5年副校长。2015年9月,就任义勒力特中心小学校长。
她到任后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在自查中,她发现各个学校普遍存在功能室短缺问题,义勒力特中心小学尤为突出,共缺12个功能室。在别人还在观望和等待上级部门指令时,包金花早已动手。“这是必须要做的事儿,不能等!”包金花说。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资金、没有场地又面临假期,这功能室怎么盖?包金花外筹资金,内挖潜力,2016年整个暑假没休一天,带领大家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功能室。秋季开学,学生最早享受到了各个功能室,有了活动场地,学生社团也增开到18个。
“该做的事儿,不能等。”看到老师们拖沓、懒散,包金花不留情面当场批评。“刚开始,我们确实都有点儿跟不上她的节奏。”民生分校校长王友亮坦言,经过磨合,说做就做,成为学校领导班子普遍达成的一种默契。
“每当别人夸我们工作效率高,我们都说跟着校长‘疯’惯了。”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谢海峰说。“疯”,包金花欣然接受大家对她的这一评价。“我就是要这种拼劲儿,不仅和我性格有关,也是因为我们的孩子等不起。”包金花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脚步与包金花踏在了同一个鼓点儿上,包金花愿意看到老师们“疯”起来,但有一条底线她时刻提醒自己坚守着不能蛮干,没想好、没学明白的不能做。
快乐让学校焕生机
随着一件又一件“该做的事儿”风风火火地做起来,学校的精气神儿越来越足。这时,向来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包金花,给全校教师抛出一个议题“如何让这所70多年历史的农村民族学校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校凝练原有的“悦纳”文化精神内涵,以小学生更直白易懂的“快乐教育”为学校文化主题。这也是她起初的梦想——办一所快乐的学校。
什么是快乐的学校?“一个充满爱心、和谐发展的大家庭,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包金花这样解释。
包金花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撑快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联片教研等“五大培训工程”,不断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升。
学校专门为那顺老师独创的砂纸画布展,并开设了学生兴趣小组,还印制成校本课程。而学美术出身的金运泽老师,因个人兴趣爱好,逐渐在学校开设起射箭、布鲁、博克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社团,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校园那达慕”,这是他从教20年来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如果没有学校支持,我不可能办起这些社团,更别说在这个小学校园里办那达慕。”金运泽说。
为了让快乐教育的理念落地生根,包金花带领团队探索构建“乐学会学”的快乐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任务生成,组内交流,组间汇报,反思梳理”四段式教学模式;坚持开展全校性足球运动,开设十余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建立快乐评价体系,设立六大目标人人争做乐学、乐善、乐活、乐群、乐行、乐新的快乐少年。
“我们希望学生在义勒力特学校能生动、活泼地成长,常常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包金花说。
连接一代代老百姓
“义勒力特中心小学要与一代又一代义勒力特老百姓相连接。”在包金花看来,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教育好走进校园的每一名学生,还要影响每一个家庭,直至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她将快乐教育的理念向家庭、向社区延伸,把构建快乐家庭和快乐社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
在构建快乐家庭中,坚持开展传统式家访,根据原生家庭、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等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为了让快乐教育的种子在更多家庭生根发芽,学校开展了系列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日常学校管理和活动中;组织校内外亲子活动成为常态,每周每个班有两名家长陪孩子在学校待一天;每学期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也邀请家长共同参与;针对家校共育薄弱环节,学校还进村入户开展“家庭教育从传承优良家风开始”系列讲学活动。
通过几年持续不断丰富家校共育工作内涵,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和孩子一起读书、主动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越来越多,至少有三分之一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包金花说。
在建设快乐社区中,学校与义勒力特镇合作建立“快乐实践基地”,聘请农场专家为村级名誉校长;在4个嘎查村建立家长学校,长期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开展不同主题的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师生参加苏木那达慕大会,让学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力军。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家长,现在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成长,将来他们就会是智慧的家长,那样义勒力特地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精彩。”包金花说。(郝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