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集体亮相
新闻快递北京11月4日电 (吕骞)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2日在北京举行,奖励来自9大领域的5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
这一奖项由饶毅、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与腾讯CEO马化腾共同发起,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5%左右,国际上这一数字通常是15%,其中5%是由企业和社会投入的,而我国企业和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几乎为0。”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需要反思的是中国在科研上过度的功利心,基础科研的投入不只要靠中央政府,还要靠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
杨振宁寄语青年学者以能力和兴趣选择科研领域
“20世纪的科学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个年轻的学者在这个时候进入科技研究队伍,一方面是非常幸运的机会,一方面也是非常挑战的时代。“在颁奖典礼现场,科学探索奖发起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表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是得了博士学位以后,5到10年期间,这个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来一个能够站得住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杨振宁建议青年研究者“应该掌握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再根据这个去选择所要走的路径,我想是最容易成功的。”曾经红得不得了的领域,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抛弃了。
“ 基础科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是无法计划的。”生命科学领域获奖者、北京大学刘颖表示,“感谢评审老师对我的肯定,这给了我一定的压力,但更多的是激励和动力。它让我更有信心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之路上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
“或许我们的探索仍然初步或笨拙,仍可当作是对自然、生命以及科学之美的谦卑致敬。”2019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者、浙江大学李铁风表示,希望自己做力学的前沿交叉研究,能从技术科学层面为人类探索贡献“轻舟济沧海”的一个螺钉。
评审“由科学家说了算”
据悉,首届“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了1335人的有效申报材料,申报人经过初筛、初审、复审以及终审答辩四轮评审,最终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评审工作共有350多位各领域的专家参与,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
“这次奖项评审程序符合规定要求,评审风清气正,评审结果广受认可。”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钱颖一在致辞中提到,“‘科学探索奖’未来将日益走向成熟,奖项监督机制也将发挥出更大作用,更加紧密地契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强化辐射带动的平台作用。”
王妩蓉表示,科学探索奖“由科学家说了算”,要通过“小同行”评审的筛选,然后才进入复审环节,是评委与答辩人面对面的闭门终审环节,终审淘汰率为2:1。
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也表示,这个奖的评审过程非常正式,跟国外评奖过程类似,甚至更加残酷,因为在答辩环节的淘汰比例还要更高。
最年轻获奖者32岁 女性比例较低
从年龄分布上看,一半的获奖者在40岁以上,以40-45岁居多,最年轻的是32岁。从学术经历上看,大约有85%的获奖者有过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有些还在国外高精尖的实验室工作了很多年,素质是非常高的。
高校分布上看,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的获奖者占到了近六成。“这确实体现了中国科研的实际现状,中国最优秀的科研人员都聚集在这三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王妩蓉也坦承,获奖者中女性比例仅8%,希望明年能有所提升。
付巧妹表示,这不是女性能力的问题,在学生阶段,优秀女性非常多,往上的科学家阶段越女性越来越少,可能与女性工作之外的责任有关,而这个责任有些时候是自身的,有些时候是社会附加的。“如果社会能给女性更多支持,我相信在这个领域里会有更多的女性会站出来。”
刘颖也表示,社会、家庭和个人自己都会带来压力,每个人也需要平衡家庭和事业。但很多女学生有了思维定势——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要结婚生子投入家庭,走家长社会期望我走的路。她希望更多女生意识到“我们其实是可以的,我们有能力达到这一步,这个是很关键一点,就是社会认知以及自身认知需要有不断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