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流中的CDC、RDC和FDC的意义及联络
在物流领域中,CDC(中心配送中心)、RDC(区域配送中心)是常见的术语。CDC代表中心分拨,是配送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主要负责将产品从供应地分配到各个区域或终端。RDC则负责将产品进一步配送到特定的地区或客户。至于FDC,它可能指的是某种类型的配送设施或中心,但其具体含义可能因上下文而异。总体来说,这些中心共同构成了物流网络,确保产品能够高效、准确地送达客户。
物流中的“零库存”理念
“零库存”是一种物资存储优化理论,旨在通过科学的办法对库存进行合理的核算和有用的操控,尽可能下降库存量。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所有原材料、半制品、制品的库存都为零,而是在确保企业出产运营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下,追求最低的库存状态。
拣选在物流中的作用
拣选是物流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按照订单或出库单的要求,从储存场所选出物品,并放置到指定的地址。拣选活动的效率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物流的整体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物流中心的重要性
物流中心是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它应符合一系列要求,包括面向社会服务、物流功用健全、完善的络、辐射规模大等。物流中心可以是以城市为依托的大型综合物流事务基础设施,也可以是货物配送中心,具有分类、包装、保管、流转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物流中心还担任安排、联接、调理、办理物流活动的任务,是物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的意义
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法,完成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产品的产地到产品的消费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如产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转移装卸等。物流不仅是这些环节简单组合,更重要的是在满足经济、军事、社会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物”和“流”的组合,达到某种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在我国,物流活动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物流概念的诞生与演变——物流,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词汇,它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显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商场流转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及,当时指的是出售进程中的物流,与创造需求有所不同。
在二战期间,美国军队引入了“后勤”理论,用于战争物资的管理。这里的后勤包含物资生产、采购、运输、分配等一系列活动,旨在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服务完成战略物资的补给。战后,“后勤”概念被引入企业,并逐渐演变为包含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更广泛的物流概念。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在1956年从英文翻译而来。随着对欧美流通技能的引进,日本逐渐成为了物流发展最兴旺的国家之一。关于物流的定义,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大体上都包含了原材料、制制品、产制品和信息的控制体系,以及从供应到消费的全过程。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随市场营销理论从欧美传入,强调的是产品实体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二是从日本直接引进“物流”这一概念。
在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已有储运活动,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虽然与国外的物流业相似,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物流的内容更广泛,强调活动的系统化,以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最优化;而储运则主要关注存储和运输两个环节。
物流的分类——社会经济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物流可以划分为微观物流和宏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等。在这里,我们采用第二种分类方式,将物流区分为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个别企业,以整个社会为范畴的物流。这种物流活动通常由专业的物流承担者负责。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大范畴,其影响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物流则是一个企业内部物品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移动。它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移以及产品从生产线到最终消费者的流通。
探讨物流活动在社会再生产进程中的角色与影响,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国民经济中的物流体系。这个宏大的系统如何服务于社会,融入社会环境中并运转,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课题。物流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展现出微观和宏观的双重特性。
当我们从企业的视角来观察物流活动时,会发现它变得更为具体和微观。企业物流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活动范畴,包括企业出产品流、供给物流、出售物流、收回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等多个方面。
企业出产品流是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一部分,从原材料、零部件进入生产线开始,随着生产加工环节流动,直至产品完成生产并进入制品库房。过去,人们在研究生产活动时,往往忽视了将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串联起来的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的时间远超过实际加工时间。对企业出产品流的深入研究,能够大幅缩减生产周期,节约劳动力。
供给物流对于保障企业生产的节奏和高效进行至关重要。它涉及原材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的供应,以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降低这一物流过程成本是企业物流的最大挑战。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解决有效的供给网络、供给方式、零库存等问题。
出售物流则是企业为确保经营效益,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移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在现代社会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出售物流活动具有极强的服务性。这需要研究配送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径等,并采取措施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达到目的。
企业在生产、供给、销售活动中产生的边角余料和废料需要有效的收回物流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生产环境甚至产品质量,并占用大量空间造成浪费。同样,企业废弃物物流也需引起关注,这涉及到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的运输、装卸和处理等物流活动。
在物流管理中,我们需要根据物质材料实体活动的规律,使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物流办理的内容包括物流活动各要素的办理、物流体系各要素的办理以及物流活动中具体功能的办理。
体系化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方式。对企业而言,如何建立期望的物流体系至关重要。物流体系是在企业活动中的各种物流功能随着收购、生产、销售活动而产生,以提高物的流转效率的系统。通过引进各种技术实现作业体系的自动化和效率化,并使各功能之间完美衔接;信息体系与其他功能如收购、生产、销售体系有机结合,使从订购到发货的信息活动更趋完善,提高物流作业体系的效率。
在承接订单的企业中,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倾向于采取最低限额订购制,尽可能地扩大发货批量。特别是在大型超市和百货店这些从制造厂或批发商那里进货的商家,他们通过设立配送中心,将各店肆单个交货的产品集中起来,再进行大批量的配送。根据顾客的订购量,他们还会采取减价供货制。
而在同一区域或同一业种的企业中,追求物流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大城市,由于交通拥堵导致运输效率低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参与共同配送。无论是面向百货店还是大型超市,共同配送的实例不胜枚举。就连一些小规模的企业,也会共同出资建立“共同配送中心”,全面协同装卸、保管、运输、信息等功能。
过去,企业的产品交易流程往往是经过制造厂、一级批发、二级批发、零售商再到顾客,每个环节都有仓库的存在。而现在,随着出售物流的短路化,产品可以直接从制造厂送到二级批发或零售商手中,大大缩短了物流路径,提高了产品的移动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运输、装卸、配送、保管到包装等环节,都引进了各种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例如,运用托盘和集装箱的单位载荷制,大大提高了货物分拣的机械化水平。在保管方面,高层货架仓库的自动化发展也大大提高了保管效率。
当我们谈论物流体系的信息系统时,我们指的是从订单到发货整个过程中的信息处理结构。在企业活动中,信息是连接生产和销售体系的纽带,因此物流信息的体系化和高效化是物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能的发展,信息处理速度大大提高,远程交易双方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这有力地推动了物流信息的体系化,实现了从订单到发货的全流程信息处理。然而在我国,由于物流业起步晚、观念滞后、硬件老化以及系统落后等原因,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方式难以形成。尽管关于物流的理论讨论和实践经验不少,但如何将其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有效开展物流活动仍是一个新的挑战。简而言之,物流就是货物的流转,涉及到买方、卖方和货运方。
至于“物流中600吨/20GP的意义”,20GP指的是20尺通用柜,内容积为5.69米X2.13米X2.18米,通常配货毛重为17.5吨,体积为24-26立方米。600吨/20GP则指的是这个20尺柜的限重为600吨。
那么,“物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以最低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完成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全过程。物流包括产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在我国国家规范《物流术语》中,物流被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包括运输、贮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物流中的“物”是指具有物质实体特性且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物质材料,“流”是物理性运动。在我国,物流不仅是物和流的简单组合,更重要的是在满足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这些角度出发来观察物的运输,以达到特定的要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以气态或液态参与过程的物料也称为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