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时不我待”和“欲速则不达”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和最大公约数?这个“融合大题”太难了。
2022年的春风,如约打在脸上,明媚又略带忧伤。
明媚的是快递江湖这条赛道热度不减。前段时间,国家邮政局公布了2月邮政行业运行情况。从整体来看,“快递春运月”的战报可圈可点,量增49.7%,收增27.4%,重回高增长模式。
市场在变,增量放缓,存量的竞争势必越来越激烈,而且多为“此消彼长”的肉搏战,人人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没有分到的,虎视眈眈,变着法往里挤;已经分到的,也不遗余力地“露出獠牙”不让别人凑进来。
1、一组“有故事”的数据
前几天,A股的四大上市快递——顺丰、圆通、申通、韵达分别发布了今年2月的经营简报。因为2月恰逢春节,所以也被称之为“春运月”。需要指出的是,“春运月”的快递数据,因为叠加了放假、调价、应急保障等诸多非常态因素,通常都颇具看点。
我们先看来下今年“春运月”里A股四大快递的具体表现
顺丰物流业务营业收入98.49亿元,同比降3.36%;业务量6.38亿票,同比降8.33%。
圆通快递产品收入25.77亿元,同比增长87.05%;业务完成量9.67亿票,同比增长82.83%。
韵达快递服务业务收入28.50亿元,同比增长88.12%;完成业务量12.16亿票,同比增长73.47%。
申通快递服务业务收入18.69亿元,同比增长76.29%;完成业务量7.23亿票,同比增长85.59%。
把这个数据表现与往年的“春运月”相比,细心的老铁肯定看出了其中的“异常”——作为“春运月”绝对主力军的顺丰,业务量竟然出现下滑;而通常被默认为躺平的通达,业务量全部爆发,同比增速均超过70%!
实际上,把数据周期拉长,算上1月的,即今年1-2月的整体表现,亦然。其中,顺丰1-2月的业务量增速为1.6%,同期的韵达、圆通和申通业务量增速分别是31%、28%、39%。
这就有意思了。
究其原因,国信交运分析师在点评快递2月数据的时表示,顺丰业务量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是其“主动收缩业务,控制成本”。申通、圆通、韵达业务量大幅增长,除了集体受益于行业增速回暖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极兔整合百世导致业务量外溢。
如此分析,并非没有道理。
实际上,根据老鬼斋里相关群友的反馈,百世快递被极兔收购后,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外流到通达,除了已有数据佐证的申通、圆通和韵达,中通也“吃”掉不少。
百世快递“跌倒”,三通一达“吃饱”?不必大惊小怪。因为类似的情景和故事一点都不稀奇。在这样的“轮回”中,不是说收购方不够努力和周全,而是伴随着收购后的团队磨合、业务交割、网络调整等,必然会有同行或第三者“趁火打劫”。
2、曾经的“此伏彼起”
纵观快递江湖,被“打劫”过的又岂止是极兔(百世快递)?
此前,老鬼多次跟大家聊过同一个话题一家快递公司的倒下或退出,往往会成就另一家快递网络的崛起。因为当一家快递将要崩盘的时候,他的同行们,不论是对手,还是伙伴,凡是有“野心”做大的,都会趁机做三件事
一是“挖人才”,尤以高管最为抢手。要知道,快递江湖打打杀杀几十年,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管理能力的高管其实就那么几个,有着操盘全网经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三是“撬客户”,当一家网络出现问题,尤其是濒临解体的时候,同行们都会趁机各自己的方式,竭尽所能去拉拢和抢夺客户资源,毕竟有客户就意味着业务增量,此时不抢更待何时?
君不见,曾经的国通快递被爆出“全网不通”之前,消息灵通和嗅觉敏感的同行们,早已下手暗切国通的客户、接盘国通的相关优质资产等;
君不见,行将消逝的速尔快递在传出“资金危机、网络危机”的时候,龙邦快运(汇森速运前身)、加运美、壹米滴答和优速快递等,不约而同地向其各大区的加盟商抛出橄榄枝,一场网点争夺大战史无前例地在快递江湖上演;
此情此景,像极了一个个“此消彼长”“彼伏彼起”的轮回。
一将功成万骨枯,快递江湖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处事久了你会发现,总有一些熟悉的面孔。唯一所不同的,就是换了一块招牌或门户。职业经理人也罢,加盟商也好,对他们而言,生活再苟且,也还是要坚持走下去。
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商战更是如此。在丛林法则下,你不出手,就会被别人(竞争对手)抢得先机。站在这个角度,百世快递的市场被蚕食也在情理之中。
3、1+1如何大于2?
相爱容易,相处难。前几天老鬼曾写文章专门来讨论并购案中1+1如何大于2这个难题。尤其是在“大鱼吃大鱼”的新竞争格局下,并购之后的融合更为重要,也更须谨慎。
稳定压倒一切,处处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并购与融合中,除了利益分配,如何保证各方利益,避免激化矛盾,都是待解的难题和考验。尤其是在整合期间的紧要和敏感关口,临时“凑数”和“一刀切”,搞不好会伤及自身,需要及时疏解,积极寻求并给出进一步的稳妥解决方案,避免并购双方陷入“内耗”,不然后果得不偿失。
一言以蔽之,谁都不是“救世主”,要想通过并购实现1+1>2的效果,不能只是合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必须以最短的时间持续发挥资源聚合效应,才能找到一条企业做大做强的高效之路。
,企业间的并购完成之后,接下来势必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并购双方在融合的进程中,你的竞争对手和同行们并没有停滞。随时面临同行和巨头挤压、围剿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融合并非一朝一夕,要想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市场能给他们时间“一步步做上去”吗?
如何在“时不我待”和“欲速则不达”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和最大公约数,这道并购融合中谁都无法回避的“必选题”,真的很难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