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无人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下列场景越来越常见无人机飞到田间,无人配送车走上街头,快递盒走到门口,分拣线不再缺人手,一些仓库甚至也开始无人化。毋庸置疑,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着物流。
在物流公司里,也有一些技术宅。他们眼中的物流是怎样的?他们在把物流和技术结合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会遇到哪些冲突?又会如何处理这些冲突?《运联传媒》收集了一些业内大佬的观点,与你分享。
优速高级副总裁王元技术可以让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
王元认为,科技烧钱,很难有一个等式可以推导出来烧多少钱,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过程往往不是可以量化的,但要肯定的一点是技术可以让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但钱花在哪里?王元有三个基本的观点
1、技术的应用,先要在平台场景化,给技术寻找应用场景。
2、做标准化。比如, 智能分拣机器人「小黄人」非常好,但如果我们连一个电子面单的信息前置都没有,那这个「小黄人」只能是乱跑。
,一定是当信息流可以跑的比物流更快的时候,才会有时间窗口,把所有的物流信息给到「小黄人」,「小黄人」才能依据这些信息去执行。技术应用的前提是要把物流公司的底盘标准化,这样技术才能发挥它的效率。
所以优速在技术层面先是打基础,据王元透露,5月份开始大力推电子面单,一个月的时间,优速的电子面单普及率超过了70%。
3、掌握一部分技术,其他部分要解耦掉,不要做太重。比如路由技术、结算技术等这些是物流企业要掌握的,一些又要解耦掉,比如机器人、分拣设备,甚至要跟运力公司做一些资源的对接,解耦的目的是可以逐段逐段去发生变化。
金峰CEO蔡熙技术不是做高大上,场景结合非常重要
金峰主要是做自动分拣系统解决方案的,「解决方案」四个字就意味着金峰不是单纯的硬件提供商,而这个转变也有一个过程。
金峰创立之初主要是专注于做输送机及其配套的快递行业基础设备集成的,但后来在参与企业项目建设时发现,一方面是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是物流生产的国情,导致设备导入后需要重新梳理改造。
这让蔡熙感觉到,将技术与场景结合,才是发展的方向,于是金峰开始转型到自主研发自动分拣系统解决方案。
在整个市场调研的过程中,蔡熙发现要做的事情是建立标准。
在跟深圳某一快递龙头企业的合作中,金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起流程、输送线、场站等规划的标准。在蔡熙看来,这个标准建设可以成为一套系统的标准化产品,去大规模推广。
第二才是发挥技术的力量,而技术一定是与场景结合,目前是分三步走
◆ 第一步,解决量大、人工成本上升的问题。
◆ 第二步,精益化管理。用技术的手段设置,去提升管理质量,提高人工效率。
◆ 第三步,从自动化到智能化。这一阶段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视觉感知、大脑等,完成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演变。
这件事一定是与物流企业的场景相结合,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的过程。
立镖创始人兼总经理夏慧玲人应该解放,简单重复的事让机器人干
说立镖可能有人还很陌生,但如果提起2016年传遍朋友圈的智能分拣机器人——「小黄人」,大家就很熟悉了。
夏慧玲夫妇此前是做丝袜的机器控制系统的,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一度超过80%,但针织行业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进入高度自动化阶段。
「一条线进去,几秒钟后一只袜子就出来了。」夏慧玲说。
在2012年,夏慧玲感觉碰到了这个行业的瓶颈,开始考虑换个行业,首要考虑的就是机器人。
据她回忆,「那时刚刚有机器人出现,我们调查后发现,国内机器人核心的东西都是进口的,所以那时基本上没有一家机器人是赚钱的。调查完了我们就说,这个我们能做,不赚钱的事情我们就能做。」
一个偶然的机会,夏慧玲的一个快递因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到快递的分拣中心去取。刚进操作场地时,她一下子傻掉了,看到几百个人密密麻麻地围着皮带机在工作。
「有种回到原始社会的感觉,因为在针织行业已经高度自动化了,突然看到这么多人做简单重复的工作,我们做技术的无法忍受这种情况。」夏慧玲说,于是在回公司的路上,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她与丈夫决定在物流行业做这件事。
当时,夏慧玲看到了国外Kiva机器人的运行。机器人可以在很小的空间内活动,同样是分布得密密麻麻,但效率很高,顺着这个思路她就去和快递公司谈改变。
「他们都不认可,并请了专家跟我们谈,不管通过什么算法,一定会撞车。」夏慧玲回忆,从下午一直到晚上双方都没有达成一致,他们夫妇决定自己投钱做这件事。
刚开始时,她觉得这件事会很快实现。根据他们的计划,第一台机器人出来可能要一个星期,到量产两三个月应该就差不多了。从1台到30台时,他们就把研发出来的机器人装到一个仓库去。正如专家们所说,「一直在撞车。」
「从1台到10、20、50、到100多台,整个过程就是一直撞车撞出来的,原来两三个月的预期一直做到了一年多。」她说。
如今立镖的机器人已经可以运行350台。这些机器人在1300平方米的操作场地里,划设10个入口、240个格口,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分拣18000个快递包裹,而传统的分拣要达到这个体量,至少需要300多名工人。
隐山资本合伙人董中浪看技术就六个字简单、粗暴、有效
董中浪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亚马逊、沃尔玛、京东等公司都是披着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未来都是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
技术的窗口正在悄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技术的角度切物流,但董中浪认为「这一拨AI和机器人,让相当多的创业者陷入了误区,忘记了效率、成本和质量是重点!看物流机器人,我现在奉行的是简单、粗暴、有效!」
◆ 简单做的东西太复杂肯定没人用
◆ 粗暴粗暴就是做的东西太优雅没有用,而是要注重功能性,不断去迭代优化
◆ 有效不能忙活半天没有效果
技术可以很高大上,但不是「花拳绣腿」,当落实到具体应用场景时会发现,它或许仅仅是满足了某一个需求。面对效率、成本、质量这些要素,在每个企业中都有一本自己的账,一项技术能否爆发,关键还是要看「疗效」。
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为技术产生应用场景的地方。但在技术的应用之前,自身一定需要先将基础进行标准化,正如金峰所遇到的问题做技术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在技术上反而是在为企业制定标准化流程上。
从技术企业的角度来看,技术一定要落地,要考虑商业模式,与场景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闭门造车,一定是要有「疗效」,比如「小黄人」的应用,确实带来处理效率的提升与人力成本上的大幅降低。这才是真正可以落地与商用的新物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