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故宫解说词(兴国之魂)
序曲】
解说词】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伴随着一种伟大的精神。
回首2018年11月13日,那一刻,“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不仅是一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盛宴,更是中华大地四十年奇迹的壮丽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化的自信展现。
字幕】时光倒流至2013年3月17日,北京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
同期声】习大大的声音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聚人心的兴国之魂,是强国之魂。
推出片名第六集】兴国之魂
解说词】
今天,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神州大地除夕夜的文化盛宴。从1983年开始,它便成为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欢聚一堂的必看节目,渐渐形成新的年俗。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致橡树》,用诗歌的语言,抒发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新理解。朦胧诗等文艺作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坛,这都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推动的结果。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沧桑巨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激励着改革者们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字幕】时光流转至2017年10月18日,北京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同期声】习大大的声音再次响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解说词】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大更是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同时党还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以提高全民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花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葳蕤绽放。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这一切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的脚知道。”我们选择的道路是否符合国情、是否适合自己的特点是我们自己最为清楚不过的。我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画卷中,改革开放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央党校副校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甄占民强调,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最宝贵的是让13亿中国人民拥有了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为根本、广泛、深厚的力量,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旗帜。
每当历史的重大时刻,文化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反映国运的变化,发出时代的强音,为亿万人民和伟大的祖国鼓掌欢呼。正如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大大所强调的,文运与国运紧密相连,文脉与国脉相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和伟大的作品。鲁迅先生也曾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光,是引导国民前进的灯塔。
有一本书被誉为“茅盾文学奖上的明珠”,它激励了无数青年,那就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由王卫国(路遥)以人民为主角,生动地记录了改革开放时代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刻画了两代农民在变革中的命运沉浮。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后,赢得了观众如潮水般的赞誉,其中展现的通过奋斗赢得幸福的人生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自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涌现,它们塑造了时代弄潮儿和改革闯将的形象,以艺术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各领域深刻的改革变革,激发了人们的改革热情,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无论是国企改革、农村改革还是社会改革,这些文学作品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思想启迪作用。
中国人的信念坚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这种信念以各种形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像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所说:“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这样的精神也正是网络文化中所倡导的,网络文化作为时代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它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放弃了官职,深入农民生活14年。离开人民生活,文艺作品就如同无根的浮萍。更多的文艺工作者需要走进基层,记录新时代,用他们的艺术形式歌颂党、祖国、人民和英雄,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
在遥远的甘肃酒泉,金淑梅老师在小金湾民族学校教授农村孩子舞蹈。虽然大部分孩子将来不会以舞蹈为职业,但美的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心灵。教育工作者们的使命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公民和现代化人才。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根本方向和方针是不变的。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在这片热土上,无论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奋斗人生,还是《亮剑》中的坚定信念,亦或是教育工作者们对孩子们的辛勤培育,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记录新时代的故事,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胡锦涛同志深邃地指出:“唯有将人民置于心之高处,永远与人民站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艺术的树木方能常青。”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人民沃土之中。
习总书记深情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真正反映人民的心声,就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党对文艺工作的重要要求,关乎我国文艺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像春风化雨,滋养着伟大的事业。
塞罕坝建设者的一副对联生动描绘了他们的心志:“一日两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苦乎累乎不在乎。”横批“志在林海”,展现了他们无畏豪气,一心为绿化的决心。五十多年前,他们响应号召,来到这片土地,用汗水和青春,把戈壁变成了林海。习总书记对他们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走在红船的道路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路走来,构成了我们强大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像一条大河,滋养着我们的自信与力量。在习总书记的鼓舞下,我们深知,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是我们前行的骄傲和底气。
钟扬教授的生命故事令人动容。他不畏艰难,深入西藏,为科学事业献身。他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他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追梦前行。像钟扬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力量,照亮民族复兴的道路。
习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勒出了国家的价值内核,成为了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践行这些价值,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拥有伟大的精神,这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能风雨无阻,高歌猛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十载改革开放,我党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从个体到群体,从学校到各行各业,从基层到国家,无不感受到其深厚的力量。
漫步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无论白山黑水还是江南塞外,志愿者的身影频频出现,他们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许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王继才和他的妻子王仕花在开山岛上默默守护了32年。无论风雨雷电,他们始终坚守,升旗、守岛,展现着坚定的爱国奉献精神上。2018年7月,王继才离开了我们,但习总书记赞扬他在平凡岗位上的伟大坚守,我们应以他为榜样,大力倡导这种精神。
像钟扬、王继才一样,无数人在不同岗位点亮奋斗的明灯,感召世人、汇聚力量。他们的事迹鼓舞着我们,推动我们的“复兴号巨轮”破浪前行。
国家之魂,在于文化的化育和铸造。习总书记在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明确指出,支撑中华民族走到今天的,是植根于内心的文化基因。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宝贵财富,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立足点。一个80后的外卖小哥雷海为,虽奔波于街头,却胸怀经典。他在忙碌之余,沉浸在古典诗词歌赋中,最终凭借强悍的实力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像雷海为一样,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的人不在少数,《龙的传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栏目的持续升温就是最好的证明。
故宫,经历近六百年风雨洗礼,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改革开放以来,故宫通过各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成为国外文明交流的重要场所。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载中,我们见证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看到了无数普通人用坚守和奉献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继续弘扬这种精神,共同推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四十载改革开放,文化繁荣铸就时代辉煌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亦非我们所追求。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不仅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回溯至改革开放的初期,文化的地位便不容忽视。从广州的第一家音乐茶座,到国务院相关部门颁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再到“文化产业”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贯穿于这四十年的始终,为理论创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至党的十八大,文化更是被提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乘着信息化革命的东风,跃上新高度。
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从1978年的46部故事影片,到如今的年产798部,电影票房的激增不仅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热,更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蓬勃生机。
在广西来宾市的广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已延伸至最基层。灯光球场、文艺舞台、文体广场、阅览室的普及,让农民不出村便能享受各种文化活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日益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补齐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新时期则提出培养“四有新人”。进入新时代,育新人成为重要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一代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山西大剧院内的一场“时代新人说——平凡的力量”大型讲述活动火热进行,这正是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时代的见证,都是文化的传承。
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越走越宽。从文艺工作者到群众百姓,从图书报刊到电视电脑移动端融媒体,文化已浸润整个中华大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自2017年11月22日起,太原市启动了一场名为“时代新人说”的大型讲述活动。该活动以岗位、人物、故事为主线,分为三个板块:“时代新人之我见”、“时代新人我先行”和“我眼中的时代新人”。这一举措旨在通过群众的力量,讲述身边人的故事,发现并学习时代新人,激励更多人争做时代新人。
演讲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描绘道,每一个时代新人都是文明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他们铿锵有力的步伐,在复兴的大道上勇往直前。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各国的文明进行交流学习,共同谱写人类文明的多彩篇章。
在东南亚,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运营六年来,这里举办了数百场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中泰文化的交流合作。其实,中国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的历史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在全球建立了35个文化中心。
孔子学院总部党委书记马箭飞表示,这些文化中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更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它们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还致力于推动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理念,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奇闻异事|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恐怖故事|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