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杨家将,以杨业为第一代,连续三代人征战疆场戍守边关的故事,既走上了神坛也享誉在民间。尤其是“天波府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和穆桂英等人,在电视剧中所展示出来的巾帼气概,被很多人作为偶像来敬仰。印象中的杨家将,主战场是在西北方,似乎跟江南的岳阳联系不上吧?不是我们要攀亲,而是历史时空中,杨家将还真有一位将军坐镇过岳阳。他叫杨畋,曾在岳阳做过五年的最高行政长官。岳阳和平江县的山区,至今还把杨家将作为山歌和孝歌在吟唱。让我们愉悦地追寻杨家将颂歌的脚步,来唤醒那一段几近淡忘的岁月。
杨家将的简要历史
正史上,对于杨家将中的杨业、杨延昭(延朗)、杨文广祖孙三代立有人物传记。986年(雍熙三年),杨业与一个儿子殉国疆场后,朝廷惩罚了出征的将军潘美和王侁,给予了杨业几个儿子相应的职位。由此可见,朝廷对杨家将是足够信任和倚重的。杨业将军子女中的杨延昭,治理边关的功绩尤为突出,他就是世人熟知的“杨六郎”。
杨重勋比哥哥杨业,还先期成为北宋将领,由于戍边有功,官至保靖军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他儿子叫杨光扆,31岁在武将任上去世。孙儿叫杨琪,他受从叔“杨六郎”的“官荫”入仕后,由于工作出色担任多个地方的官员,官至“供备库副使”,他去世后,是欧阳修撰写的墓志铭。
杨琪的儿子,叫杨畋。他还有两个名字叫武叔和乐道。既传承了祖上的武学,又在地方执政中,充分展示了治理才能。欧阳修说他“贤而有文武才”。
“赵家天子杨家将,镇守三关是杨六郎。他的侄孙叫杨畋,庆历年间守岳阳。治水惠民多贡献,拜为名宦美名扬。”88岁的民间歌师陈胜初说,他几岁时长辈就教他唱这首歌。听前辈说这歌传了快千把年啦。的确,杨畋是1038年来岳阳任岳州知州,时间上接近一千年了。
再看杨畋的出身
杨畋是1033年(明道二年)的进士,是杨家将中第一个以文化为出身的将军。他从山西太原(并州)调来岳阳,第一次出任州府级的主官。
《弘治岳州府志•名宦•杨畋传》,在宋代十二名岳州名宦中排序第一。“庆历初,知本州军事。湖南徭人劫掠州县,畋募才勇讨击,遂平六峒,徏知太平州。岁余,贼复肆,乃授畋兵马钤辖。贼闻其至,皆逾岭遁去。”从这一份传记看,杨畋具体在岳阳的事,只有庆历初知本州军事一句,其他为离开岳阳以后的军事经历。
实际上,杨畋于1038年底(宝元元年),以“大理寺丞,知岳州”而出任到岳阳,时年31岁任岳州知州。1043年(庆历三年)农历十月,职务变为了“殿中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离任去衡阳等地征讨打劫的徭人。
在岳阳情关农业水利
杨畋在岳阳工作和生活的五年中,他的重心是兴修水利。当时的州城并不大,位于现今岳阳楼景区和周边区域。现在老城区的芋头田、穆家塘、乾明寺,当时都属于城外。
那时的岳阳山区都是望天田,灌溉用水明显储备功能不足。拦水设堰,引流灌田,是改善生产条件的首要选择。在今岳阳县张谷英镇饶村村境内,当时新筑成的一个拦水坝叫金陂,有130米长13米宽,能够灌田40亩,这个工程就是杨畋任上的建设,一直运行到1970年改港造田时才毁去,修建时立的碑文当时还清晰可见。
府城里的剪刀池,名义上叫池,其实是一个像剪刀一样很大的水塘,是生活和灌溉两用。是岳阳城内的主要水源,有少量泉水,主要靠积蓄降雨。为了在水利建设上做样板,他把几个县长和州里工作人员召集到一块,在剪刀池集体开展水利劳动。这年冬天,剪刀池扩容三分之一,城南的穆家塘更是扩大了一倍面积。在他的带头示范下,县下面每个行政里(乡),都自行建成了一处以上的水利工程。现今岳阳楼东边的剪刀池社区,就是当年的剪刀池池塘所在地,地名叫了一千年没有改变。穆家塘,就在现今的乾明寺周边。
过城郊到齐家岭方向,是小木船义渡,也架有木板桥。每年涨水时,桥板随水漂移后又只能重新伐木建设。经过充分准备,1042年(庆历二年)冬天,杨畋组织民工新建了一座有三块桥板宽的石板桥。这桥,就是今天的三眼桥所在地,后来经历了无数次建设。
修桥、补路、兴水利,是当时农耕文化的主要事务。出身武将世家的杨畋,深知以军事力量保卫安全,目的是为了群众的乐业安居。他来岳阳,是顶着“进士学历”的文人使命,为岳阳的安定祥和发展民生事业。心中信佛的他,没有建牌坊、立祠庙这些具有标志性的政绩工程。
《巴陵县志•杨畋传》比较简洁“清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表明他是厉行节约的人,检查监督的上司来了,也是以几盘寻常蔬菜相待,没有杀猪宰羊的高规格接待。
他与岳阳学子们登岳阳楼唱和诗词时,表明了不打算修葺楼宇,要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农业发展中。能多播种子多收粮食,比修楼装点门面要实在些。毕竟是民以食为天,种稻种菜养蚕桑,解决温饱在当时来说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无声无息自流芳
1043年(庆历三年)10月,杨畋改任为武职调离。接任的滕子京,把他的诗作刻在新修的岳阳楼上,可惜岳阳楼只维系33年被毁于大火。亲戚为杨畋整理的作品《新秦集》,由王安石写序文,20卷文章也已全部散失。因而,现今传世的岳阳楼作品中,已找不到杨畋这位亲民长官的文章了。
离开岳阳20年后,他官至“龙图阁学士,复知谏院”,成了朝中大臣。一直耿介处事,直至56岁病逝时,儿子才8个月,家中无余积,是同事帮他反映困难后,才由朝廷拨款安葬。
当时对他有肯定评价的人很多。宰相级官员韩琦,表扬他“籴崇尚农业,年丰报力耕”。他的门生、大文豪苏辙说,“予登制科,公以谏官为考官秘阁”,对杨畋《哀辞》中陈述很公道。司马光介绍他“讨判蛮,与士卒同甘苦,士卒爱之”。朝廷对他的公文中,表明“杨畋出自将家,有文武器干。平由辞科历任郡县”。
北宋初年,杨家将以武职传四代,杨畋是第四代的代表人物。也许是他与文人学者交契的缘故,当时对杨家将成员中,有文字品评最多的人就是杨畋。唱和与肯定杨畋的传世作品,迄今可读。
宋代320年间,岳阳的行政长官百来人。到明代时为他们立传的只有12人,而杨畋排第一,在“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前列。杨家将中的杨畋,在岳阳有过五年的与民谋利和与民同乐的日子。
杨畋在岳阳,不是不知名,而是传播途径太少。还有一个不利因素,是范仲淹说滕子京“百废俱兴”,让《岳阳楼记》的读者和岳阳人误以为滕子京的前任,是真的遗留下了“百废”。也正因为范仲淹“忧乐情怀”的影响力,在所有修过岳阳楼的人中间,让滕子京独领风骚。生前事也好,身后名也罢,对于一千年的人物来说,他们已经无法感知到了。岳阳,对曾经为本地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以“名宦”的名义,给他们以最高礼遇,就是岳阳礼仪!杨家将中的杨畋,享受到了这一待遇。他无愧于岳阳,岳阳无愧于他。